內蒙古17.7萬公里通村路鋪就鄉村振興新“途”景
7月25日早晨,一場雨後,馬鞍山林莽蒼蒼,連綿如畫。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村民張國利巡視完山葡萄,走在雨水洗過的村道上,打算回家開上自家的新能源電動車,去10公里外的錦山鎮上來場“大采買”。
“以前沒有路,葡萄種出來沒人來收,只能低價賣,現在路修通了,門口就有葡萄酒廠,葡萄不愁沒人收!2020年我還買了電車,我掐着電錶算過,去錦山來回一趟才1.5元,無論冬夏,都方便!”行駛在乾淨寬敞的村路上,70歲的張國利感覺日子越過越舒坦。
農村公路是覆蓋範圍最廣、服務人口最多、提供服務最普遍、公益性最強的交通基礎設施。內蒙古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好農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因地制宜、以人爲本發展“農村公路+”模式。10年來,國家、自治區累計投入各類資金600億元,支持內蒙古新改建農村公路10.3萬公里,完成投資1172億元,成功打通了農村公路“神經末梢”。
如今,內蒙古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7.7萬公里,779個蘇木鄉鎮和11050個嘎查村全部通硬化路,農村牧區公路建設發生歷史性變化。一張“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的農村交通網絡已然織就,農牧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以路治沙 讓綠色一路突圍
7月27日,驅車行駛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穿沙公路烏白路上,蜿蜒的柏油公路將連綿起伏的沙丘一分爲二,公路兩側蔚爲壯觀的草方格沙障如同在大地上織就的黃金甲,將沙子牢牢鎖住。草方格內,黃柳、檸條鬱鬱蔥蔥,綠色沿着公路兩側在沙丘裡不斷延伸。
“烏白路是我們翁牛特旗2021年建成通車的一條穿沙公路,全長91公里,橫貫科爾沁沙地,目前烏白公路兩側已實現綜合治理沙地70萬畝。”翁牛特旗交通運輸局局長戰廷輝介紹,從2003年第一條穿沙公路修建通車至今,翁牛特旗已先後開通烏白線等“六橫十縱”16條穿沙公路,總里程479.5公里,累計完成沙地綜合治理509萬畝。
翁牛特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西緣,全旗沙化土地面積爲667萬畝,佔全旗總面積的37.4%,有8個蘇木鄉鎮、92個嘎查村、14萬人地處沙區,是赤峰市沙地面積最大、治理最難的地區,也是赤峰市境內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主戰場。
“生活在沙區裡,以前大家出行不方便,都是幾家幾戶騎着摩托車到能通車的地方,再一起僱個車去附近的鎮子上買東西,現在嘎查周圍通了3條穿沙路,嘎查80%的住戶都買了車,新鮮蔬菜,想啥時候吃就啥時候吃。”在阿什罕蘇木烏蘭敖都嘎查牧民蘇和巴特爾眼中,穿沙公路不僅方便了牧民出行,更是一條致富路,以前牧民除了牧業再沒有其他收入,現在大家參與治沙,嘎查裡勤快的小兩口人家,僅春季打草障就能掙到近3萬元。
內蒙古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爲集中、危害最爲嚴重的省區之一,境內分佈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如今,一條條穿沙公路正在將沙區“切割”,帶着綠色在沙區一路突圍。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位於烏蘭布和沙漠和“塞外糧倉”河套平原之間,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裡成爲了“守沙要塞”。
磴吉線全長66公里,橫穿烏蘭布和沙漠腹地,是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和通往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以前這裡治沙,人們要揹着或擡着苗木進入沙漠栽種,路修通後,車輛可以直接將苗木拉到作業現場附近,梭梭造林插苗機也有了用武之地。2023年,磴吉線完成了最新的一次改造,改造後通行能力極大助力了當地‘光伏+沙產業生態治理’模式的全面推行。”磴口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石巖告訴記者,現在磴吉線沿線就分佈了13家光伏企業。
“我們項目用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模式,治沙改土帶動鄉村振興。我們電站北臨磴吉線,南接生態大道,這兩條公路的建設,保證了設備和材料進場暢通無阻,員工上下班回縣城的時間也大幅縮短,道路兩側的綠化在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的同時,也成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大唐蒙西新能源事業部晟源光儲電站經理刁瑞軒說。
路修到哪裡,綠色就蔓延到哪裡。“以路劃區、分塊治理、鎖住四周、滲透腹地”的以路治沙模式,已經廣泛應用於內蒙古多個盟市。目前,內蒙古已初步形成以國省幹線爲主骨架,農村公路爲脈絡的穿沙公路網絡,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公路總里程約2.5萬公里,串聯起了綠色廊道建設,還打通了沙區羣衆與外界聯繫的通道,爲沙區發展創造無限可能。
據最新監測數據統計,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了連續4個監測期持續“雙減少”,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蓋度“雙提高”,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重大歷史轉變。
“在已建成的高等級和若干條農村穿沙公路基礎上,我們還規劃實施1019公里幹線公路項目和1300公里新改建農村牧區穿沙公路項目,今年,我們將繼續實施沿公路線防沙綠化工程,努力將穿沙公路建成治沙綠色屏障。”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高世勤介紹。
以路興業 讓農牧民一路生“金”
距離張國利家車程僅10分鐘的蒙野酒廠,幹型、甜型兩大系列30餘個品種的葡萄酒正在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
“馬鞍山的山葡萄色度好,很適合釀酒,之前由於交通不便,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近年來馬鞍山村沿線道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與馬鞍山村和馬鞍山羊場共同成立了葡萄農業合作社,並簽訂長期收購合同,以每斤高於市場價格0.5元收購,爲馬鞍山山葡萄種植戶直接增加收入1000元每畝。”內蒙古弘坤蒙野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許鑫陽說。
喀喇沁旗位於內蒙古東南部,蒙冀遼3省區交界處,全旗總面積3050平方公里,山地面積佔49.6%。“由於山多川少、地形複雜,全旗人民最懂無路之苦,最感有路之福,最重修路之舉。”喀喇沁旗委書記、政府旗長趙延宏告訴記者,如今全旗公路總里程達到1704公里,路網密度達56%,其中農村公路總里程1360公里,佔比80%,還榮獲首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稱號。
7月是草原最美的季節,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至城川紅色旅遊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這條公路串聯起4條鄉道、19條村道,將沿線10家紅色研學點、16處農牧產業示範基地有效銜接,帶動了當地的紅色旅遊、鄉村遊。
從陝西驅車趕到這裡避暑的張女士告訴記者:“這裡景好、人好、吃得好、空氣好、故事好,天氣熱的時候開車來待一週,非常愜意,我們每年都會來。”
家門口就業、自家院裡做生意,這些身在草原深處的牧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隨着一條條農村公路的建成通車都變成了現實。
“自從我們家門口的鄉村公路通車以後,來草原自駕遊的遊客越來越多,我順勢也開起了牧民超市和牧家樂,還通過電商快遞,把生產出的奶製品銷往了全國,當地受益的不止我家一戶,我們都感謝這條嘎查路!”鄂托克前旗昂素鎮昂素嘎查牧民孟克巴雅爾高興地說。
鋪下的是路,連起的是心,通往的是富。依託“四好農村路”,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發展勢頭強勁,現代服務業優勢凸顯,帶有“鄂托克前旗地理標識”的農畜產品得到全國各地客商的青睞。2023年,全旗68個嘎查村集體經濟純收入均突破20萬元。全旗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36元,位列鄂爾多斯市第一。
在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的弘吉拉食品有限公司,牧民巴雅爾剛辦完20只羊的出售手續。“之前路不好,總得等客商上門收羊,價格壓得低,現在路好了,我能開車直接拉到公司賣,不僅省時省力,價格也合理。”巴雅爾說。
弘吉拉是集畜產品加工、文化旅遊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司,這家公司正好位於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至東廟段公路上,公路的建設,不僅方便了原料和產品的運輸,推動沿線畜牧產業快速發展,也使正宗的“西旗羊肉”和奶製品走出了牧區,實現了“交通+產業”的規模效應、聯動效應。
一條條蜿蜒交織的農村公路,連結起鄉村嘎查,溝通了廣袤城鄉,更串聯起機遇與希望。不斷延伸的農村公路,成爲了老百姓家門口的致富路、幸福路、連心路、振興路。
“四好農村路”修的是路,改變的是農村牧區面貌,聯繫的是黨心民心,鞏固的是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自2014年“四好農村路”建設以來,內蒙古將農村公路與綜合交通規劃相結合,與旅遊、產業規劃相銜接,10年來,建設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5500公里,並推進農村公路與沿線配套設施、產業園區、傳統鄉村旅遊重點村落一體化建設,輻射帶動鄉村集成發展,涌現出一批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帶動農牧民羣衆增收就業的典型案例。
農村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養。10年來,內蒙古實施農村公路危橋改造2076座、安防工程2.3萬公里、養護工程3.6萬公里,全區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路長制實現全覆蓋。
“10年來,我們踐行了‘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的莊嚴承諾。內蒙古將持續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路,繼續實施一批穿沙公路、林區公路項目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網絡,暢通‘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通道。讓路從通到暢,由暢向好,讓農牧民的腰包越來越鼓,讓鄉村牧區越來越好!”高世勤說。(記者 高慧 張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