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特長浪卷東海岸 成大臺東外海浮標測14尺「高巨浪 」

臺東外洋氣象資料浮標。(圖/成大提供)

記者蕭玗欣/臺北報導

強烈颱風尼伯特7日中心位置雖還遠在花蓮東南方約390公里的海面上,但其生成的長浪已經傳遞至臺灣東部海岸,成功大學表示,今天近海水文中心在臺東外海324公里5600公尺深的浮標已測得接近14公尺高的「狂濤」,隨着颱風持續逼近,推估海面浪高還會持續增大,將對東部海岸公路與沿岸村落帶來極大的威脅中央氣象局委託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於臺東外海324公里5600公尺深設置浮標,觀測數據顯示,尼伯特颱風生成的長浪於6日下午3時便已通過海氣象資料浮標,並於7日清晨4時抵達東部海岸,在7日上午颱風距離近海水文中心設置的浮標也僅有數十公里,臺東外洋浮標並已測得接近14公尺高的「狂濤」,隨着颱風持續逼近,推估海面浪高還會持續增大。成大近海水文中心表示,學理上,「示性波高」是不規則波浪浪高的代表值,海上的最大浪高通常是示性波高的1.6倍到2.0倍,也就是說:尼伯特颱風期間,臺灣東部外海的最大浪高可能超過了28公尺,相當於十層樓高。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觀光局經濟部水利署共同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於臺灣鄰近海域設置17座浮標,進行作業化長期海氣象監測。17座浮標中有兩座爲深海浮標,分別於民國95年設置於臺東外海及民國99年東沙島附近,主要目的爲協助政府在臺風尚未侵襲本島時,能及早掌握颱風動態。成大表示,臺東外海浮標布放於水深5600公尺處,觀測的海氣象主要爲波高、週期、波向風速風向氣壓海流水溫氣溫等。浮標每小時自動即時傳遞上述資料,在臺風期間及早掌握這些資訊有助於政府相關單位擬訂出防災策略

▲強臺尼伯特12點動態。(圖/中央氣象局)成大也表示,於深海布放海氣象資料浮標,進行長期海氣象觀測爲相當艱鉅的任務,目前世界上僅少數國家有此能力。由於海上無固定處可設置觀測儀器,海氣象資料浮標是目前海洋中最能用來觀測海氣象的設備,尤其是颱風期間,觀測結果有助於研判颱風路徑以及颱風帶來的長浪等海象災害,及早防範,降低災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