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創業者,難逃被教育

定焦(dingjiaoone)原創

作者 | 布魯斯 星星 溫故 向園

編輯 |星星

近期,周鴻禕和程前成了網友的關注對象,兩人近一週的動態更是頻繁引發熱議。

起因是,在1月5日召開的風馬牛年終秀圓桌論壇環節,1993年出生的程前作爲主持人,與馮侖、王石、周鴻禕三位嘉賓進行對談。程前先是指出幾位同臺的創業大佬們,面對自己認真準備的演講,全程嘻嘻哈哈,後來更是和周鴻禕公開“叫板”,不僅多次打斷其講話,還稱他爲“穿紅衣的”,場面極其尷尬。

後來,程前公開致歉並得到了周鴻禕的迴應,大致意思是“年輕人衝點狂點犯點錯,很正常,沒多大事,未來屬於年輕創業者”。此外,周鴻禕還順勢宣佈,自己將舉辦一場直播,主題就是教人“如何演講"。

1月12日,程前身穿紅衣現身周鴻禕的公開課現場,有網友打趣,質疑鴻禕、理解鴻禕、穿上“紅衣”。

此事一出,有人覺得,兩人的言行舉止,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年輕創業者和老一輩爲人處世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兩方經常相遇,也難免因爲各種原因,產生摩擦。

「定焦」尋找到了幾位被老一輩“教育”過的年輕創業者,他們有的是在公開場合“被教育”,有的是在私人飯桌上;有被老一輩主動“教育”的,也有主動尋求“教育”的。

他們“被教育”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公司管理,也有爲人處世。“被教育”後的結果也不盡相同,有年輕創業者表示,聽了建議後直接踩坑,也有人表示受益無窮。

不過,對於被老一輩“教育”這件事,年輕創業者都表示,自己不怕“被教育”,也渴望得到老一輩傳道授業解惑,但反感沒有乾貨的空口白話。面對前輩,始終應該抱着虛心請教的態度,禮貌迴應。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晨晨|28歲 上海 消費品行業創業者

作爲一個年輕創業者,我遇到過太多想要“教我做人”的前輩。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年紀較大的投資機構老闆,我抱着請教的心態前去請他吃飯,飯桌上卻被“教育”了一整晚。這位前輩先是覺得我不會把握創新機會、跟不上行業風口,教訓我眼光不好、沒有賺大錢的野心。另外,他還反覆說我不懂怎麼跟人打交道、不懂創業,他可以“教我”怎麼識人和賺熱錢。

實際上,我的感覺是這位前輩已經脫離一線較久,對市場競爭沒有深入瞭解,在某些維度,他的認知是低於我的,他說的很多東西也都是很基本的信息,我很多年前就get到了。他還沉浸在自己固有的經驗裡面,卻沒發現年輕人其實已經走出了另外一條路。

不過,爲了不讓場面太過難堪,我還是很耐心的聽他說完、吃完了這頓飯,但是像這樣的人,我一般只會見一次面,之後會在心裡默默把人拉黑,不再產生任何交集。我的做人信條是,不要輕易去得罪任何人,如果得罪了他,傳出去可能會讓一些共同的朋友對我留下沒禮貌的印象。

我覺得年輕創業者和前輩創業者、投資人之間,衝突點並不來自於代際差和年齡差,而是來自於兩個矛盾,一個是前輩想給年輕人“爹味建議”,但乾貨不夠流於說教;一個是年輕人在前輩的真誠建議面前自以爲是,覺得自己很聰明。

就我自己而言,在成長的路上,我遇到了很多真心想幫助我的前輩,比如我的師兄師姐、股東和一些合作方的老闆,他們會在日常溝通中很自然的點撥我如何接人待物,也讓我受益無窮。

之前有一個前輩教我,“你要是去外地出差,一定要多約一些潛在合作伙伴吃飯,但不要說你請別人吃飯,而是要說我到某某城市來出差,有沒有空請我吃個飯?這樣不僅不容易被拒絕,也多了一個回請的理由。”

還有一次,參加完一個創投圈的活動,一個前輩叫住我提醒道,人要把工作當中的性格和生活當中的性格分開。我私下是一個相對nice且好說話的人,但自那之後,我就會刻意的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強勢一些,爲自己的公司去爭取更多利益。

人和人不是靠年紀在一個桌子上吃飯聊天,是靠認知、靠身家、靠實力,跟年紀其實無關。年輕創業者如果因爲一些偶然的因素跟前輩坐在一起聊天,謙虛一點、當段子手搞氣氛,沒什麼壞處。有個詞叫大智若愚,如果自己實力只有六七分,非要在外面顯出十分,不管是跟前輩還是跟平輩相處,都不太合適。在外面學着“露拙”,大家反而更願意幫你。

保持向大佬學習的心態,在大佬身上吸收自己能吸收的東西,其實也是一種習慣,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習慣。

燦燦 |30歲 北京 傳媒行業

“你纔多大,見過多少合同,見過多少甲方,在這裡跟我談爲人處事,你做過成功的大項目嗎,有什麼成功案例嗎,卻來教我。”

這位80後資深創業者,也是我當時公司的投資人,當着全公司的面,在會議室裡把我教育了一頓。那時我剛畢業,和幾位同學開了一家動畫製作公司。

公司剛開張,有朋友介紹來一個國外的項目,機會非常難得,所以我就想低價把項目接過來,保證自己不賠就行,然後和對方形成長效合作。但這位投資人前輩不樂意了,我倆還爭辯了幾句,我說,“這個項目有些人情世故在,沒辦法在商言商,應該低價接”。

他覺得我在教他爲人處世,便很不高興,直接在公開場合說了我一頓。說我年紀小,又是個女孩子,做事太優柔寡斷,還全盤否定我的能力。

被教育後,我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存在問題。老一輩經驗多,可能看得比我一個剛畢業的學生長遠,經營一家公司得以利益爲主。後來他對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承認我的能力,另一方面繼續打擊我。

由於種種原因,這家公司我後來不做了,和這位前輩再也沒見過面。而這段在公開場合被教育的經歷,對我造成了巨大影響,直接弄丟了自信。

我一直想創業,但遲遲沒有行動,因爲他的批評讓我覺得自己天生能力不足。作爲職場打工人,我也在懷疑自己,在處理一件事情上,表面上殺伐決斷,但私下一直自我懷疑、糾結。

不過,隨着我邁入30歲這一門檻,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就像我雖然依舊認爲這位老前輩說得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覺得自己存在很大問題,當時公司剛起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不否認老一輩的創業經驗是一筆寶貴財富,年輕創業者在拉投資、介紹人脈、傳授經驗等各方面,也都需要老一輩幫一把,但也不意味着他們說的就100%正確。

身邊很多創業朋友跟我說,經常碰到老一輩的人指出自己在經營管理上的問題,讓自己沒事就多給員工開會,要求員工上下班按時打卡等。我覺得這種管理方式早就被淘汰了,老一輩創業者崇尚的刻苦精神,現在沒那麼適用於年輕創業者。

年輕創業者身上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比如急功近利、愛出風頭,像近期被熱議的程前,之前我一直有關注,覺得他是個情商智商都很高的年輕創業者,但他和周鴻禕這件事,讓我覺得他的表現欠妥當,過於想表現自己,結果毀了自己的人設。

劉義進 | 30歲+ 河北 傢俱行業

我這個人有個特點,別人教育我的話不愛聽,臉上“掛不住”。

我是做傢俱生意的,有一年有個客戶欠了幾千塊錢,我拿着欠條去要賬。對方表示有困難,當場只還了一部分,剩下的要再打個欠條。我看對方挺實在的,就說剩下的部分把零頭抹了不要了,然後拿着新欠條回去了。

當時我隱約感覺這麼處理不太妥當。果然,後來在跟兩位年長的企業家交流時,他們講了很多道理,把我教育了一番。他們說欠款抹零頭可以,但可以是在還錢的時候抹,而不是在打欠條的時候少寫,因爲這樣就相當於少欠了,一碼歸一碼。

我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沒有反駁,但我就是不愛聽。我把面子看得比較重,不能以一個客觀平和的心態去接受別人的指導和教育,尤其是不喜歡別人高高在上教育的口吻。

但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經驗和教訓我都記在心裡了,後面處理事情時更加謹慎。

我們是家族企業,公司裡聘用了不少親戚,其中不乏一些長輩,日常和長輩們的交流很多。董事長德高望重,對我的指點和教育也很多。

有一段時間我對家族企業的運作進行了一番研究,看了很多相關的文章,發現原來家族企業有很多弊端,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可能形成各種利益團體,影響公司決策。當然這個理解其實是流於表面的。

有一天,我當着董事長和一位在公司上班的長輩的面,分享了我的觀點。我說咱們這種家族企業,必須要扭轉現有的人員結構,要想把企業做起來,就不能用親戚。

說完這番話沒多久,董事長就把我單獨叫到他的辦公室,語重心長教育了一番,核心意思是我說的有道理,但說話要注意場合,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性。董事長是一個很資深的企業家,以理服人,當時現場也沒有外人,我面子上過得去,心裡接受了。後來再處理員工利益相關的問題,我就有技巧了很多。

我覺得年輕人的表達方式跟性格有很大關係,有的人勇於表現,有的人相對謹慎。這兩種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但我覺得還是要符合主流價值觀,否則外界不認可就可能導致下不來臺。

另外場合很重要,如果是非公開的天馬行空式的頭腦風暴,那麼大家的接受度會高很多,但如果是跟資深大佬同臺探討,那就得考慮他們的實力、威望,以及你的觀點是否跟他們對立。

經過這些年的歷練,我現在跟老一輩創業者交流,會相對謹慎一些。比如就某個事情,我的價值觀或態度跟他們不一樣,但有時候我也會照顧他們的情緒,站在他們的角度上附和幾句,而不是直接拋出完全對立的觀點。

白白 |30+ 安徽 美容養生行業

兩年前,我放棄了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運營管理崗,毅然回到老家創業,決定大幹一場,結果就被老一輩教育了。

我做的是養生食品,產品、貨源這些東西進行得很順利,難題出在了店鋪運營上。我想借助短視頻宣傳,但遭到了一位前輩的阻止,她在這行幹了很多年,也是我家親戚。

她當着家人的面教育我說,做這行不能太依賴互聯網宣傳,要搞直銷模式(沒有在固定零售點進行的面對面銷售),多在線下跑,腳踏實地拉客戶,同時找一些代理店鋪幫着賣,一下量就上去了。

雖然我覺得她說的方式很傳統,但想着她畢竟資歷深,而且迫於她長輩身份的壓力,我就按照她說的做了。

大概堅持了半年時間,我發現沒有任何效果。

首先當時處在疫情期間,我根本沒辦法跑市場,其次網上商品價格透明,我給不到代理商更多利潤分成,人家根本不樂意掛貨,公司一直在虧錢。每次我說到這些,這位前輩就對我講,年輕人不要心太急躁,慢慢來。

最後,我的這家店黃了,賠了大概十幾萬。

這件事情給了我很大教訓,很後悔放棄了自己在大城市積累的多年運營經驗,我覺得老一輩的那套打法在當時有用,但現在還是要用年輕人的思路。後來我又開了一家美容院,按照自己的經驗進行運營,目前生意還不錯。

經過這兩次創業,我發現,老一輩創業者和年輕創業者在理念上有很大不同,在交流中就能體現出來。

像老一輩人喜歡說總結性的東西,對很多公司難題都描述得雲淡風輕,覺得遇到的都是小事,甚至還會站在過來人的角度教育你,不能急躁。

年輕創業者經驗較少,遇到事情會迫切地想找到解決辦法,陷在單個問題裡很長時間,也很難跳出事情本身思考。

我覺得,這也是此次程前和周鴻禕發生口舌之辯的主要原因。作爲年輕創業者,我能理解程前爲什麼懟周鴻禕,畢竟好不容易抓到一次和大佬交流的機會,既希望能表現自己,也渴望從中得到一些乾貨。但程前直接公開打斷前輩的講話,以及稱呼其“穿紅衣服的”,我覺得不對,不符合人情世故,也不夠禮貌。如果是我,我會先認同對方說的內容,表示尊重,然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

鄭凡 | 30歲 北京 自媒體創業者

最近的周鴻禕風波,讓我想起了領我進入創業這道門的前輩老吳。他是我的合夥人,不過,我們已經半年多沒見面了,上一次線上溝通還是12月底。

我和老吳是在一次飯局上認識的。當時我在空窗期,手裡有點積蓄,想找人合夥創業。老吳說自己在看項目,想搞搞投資。我看是個機會,就和老吳攀談起來。

我認爲就是簡單聊聊,結果老吳把飯桌當成了路演現場,拋出了一連串我沒考慮過的問題,比如,你憑什麼覺得你能做起來?你要那麼多錢幹嘛?我投資你了,我的回報是什麼?

身邊的朋友都幫我圓場,可老吳卻越問越來勁,讓我下不來臺。我打哈哈說,“先加個微信,我回家就做一份商業計劃書”,可也被他黑臉拒絕了。

隔了幾天,老吳卻通過朋友要到我的聯繫方式,約我喝咖啡,我本着不要結仇的想法赴約了。

沒想到,他是來和我談合夥開公司的,雖然之前飯局的事,讓我在心裡已經把這個人“拉黑”了,但因爲我急缺一個有經驗、老道的合夥人,考慮了一段時間,就同意了。

當時是2019年年中,我倆的股份分配比例是我三他七。我們做的是自媒體業務,因爲客戶資源基本都是老吳帶進來的,我就負責業務拓展和對接內容。

很快就疫情了,他一直在原公司任職,說好要做的業務一直沒有啓動,而我是全職創業,大小事情基本都要負責,兩個人投入的精力完全不對等。過了兩個月,我就和他商量花錢買了兩成股份,變成五比五。

受疫情影響,老吳原來的客戶資源基本都不能用了,他也不參與公司業務,八成業務都是我後來開拓的。我們公司成本低,別看這幾年生意不好做,但一直小有利潤,而且始終是我倆平分。

幾個朋友都勸我,想辦法把這個躺着拿利潤的合夥人踢走,或者是隻給他開一份諮詢顧問的工資。我雖然這麼想過,但一直覺得不能這麼做。

其實我很感謝老吳,一方面是他的確教會我很多東西,給了我很多底氣。另一方面,我知道沒有最開始的資源,公司根本做不起來,如果不是他評估風險,公司可能也就黃了。

和老吳搭夥創業的經歷,還改變了我的交友觀。我以前總覺得,很多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好爲人師,一定要遠離,但現在覺得,年輕人被教育挺正常的,只要對方是優秀的,你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被教育甚至被教訓也不是什麼大事。

*題圖及文中配圖來源於Unsplash。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白白、晨晨、燦燦、劉義進、鄭凡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