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政法合力 護航實體經濟

梅州市委政法委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受訪單位供圖

公安民警進企問需解難。何志林攝

檢察機關舉行擬不起訴公開聽證會。

法院幹警對涉黑案件財產執行工作。

司法局工作人員深入企業開展法治宣傳。

梅州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法治梅州。

當前,梅州政法系統正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統籌推進平安梅州建設、法治梅州建設和政法隊伍建設,奮力推動新時代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打造全省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蘇區振興,政法護航。即日起,《南方日報·梅州觀察》推出“凝聚政法力量護航振興發展”系列報道,透過一線調研,深挖創新做法,分析先進樣本,講好政法故事,爲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法治梅州持續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敬請垂注。

一臺臺設備高速運轉,一個個項目奮戰正酣。放眼梅州,各地企業正開足馬力忙生產、拓銷路,衝刺上半年目標。同樣忙碌不停的還有全市政法幹警,他們進企問需解難、量身送法上門、打擊治理犯罪,服務護航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體經濟發展到哪裡,政法保障就服務到哪裡。

今年以來,梅州政法系統按照市第八次黨代會和全市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立足政法職能,以“守護者”“服務員”“解憂人”定位,持續推出護企、惠企、暖企實招硬招,做優法治化營商環境,精準保障實體經濟司法需求,助力梅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發展實體經濟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大局、把握大勢、科學認識市情、站在兩個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政法機關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優化發展環境上肩負着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重要職責。”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樑維表示,接下來,梅州政法機關將充分發揮護航發展先鋒作用,合力保障和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爲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作出政法擔當和貢獻。

南方日報記者黃韜煒

通訊員梅政宣

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除署名外)

策劃:湯凱鋒劉森元

統籌:唐林珍黃韜煒

硬核出擊

當好平安穩定“守護者”

沒有平安,就沒有發展,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作爲平安梅州、法治梅州建設主力軍,全市政法系統堅持穩字當頭,一手抓細抓實各項疫情防控工作,一手抓好社會矛盾風險防控化解,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鬥爭。

過去一年,梅州共打掉黑社會性質組織2個、惡勢力犯罪集團2個、涉惡犯罪團伙72個,刑拘犯罪嫌疑人918人,查封凍結釦押涉案資產13.07億元,羣衆安全感、政法工作滿意度均排名全省第二。

奔襲輾轉近2萬公里,收集完善證據鏈條……近日,梅州五華警方快速偵破一起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案,對“零口供”的犯罪嫌疑人唐某平執行逮捕。

“我們在辦理轄區某公司被破壞經營一案過程中深挖擴線,發現該公司原工作人員唐某平存在受賄嫌疑,但在審訊中他卻始終矢口否認。”五華縣公安局經偵大隊民警賴運揚介紹,爲此,警方先後前往福建省漳州市及廣東省深圳、佛山、東莞、惠州、清遠等地市,查明瞭其向多家塗料供應商索要貨款3%至5%作爲回扣的犯罪事實,並對其執行逮捕。

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面對當前“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經濟發展局面,梅州實體經濟發展更離不開法治的護航。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梅州公安機關共偵破商業賄賂、合同詐騙、職務侵佔、挪用資金等涉企高發多發經濟犯罪案件14宗、同比上升27%,抓獲涉案人員21名、同比上升14%,爲企業挽回經濟損失124萬多元。

在嚴懲危害實體經濟發展犯罪過程中,全市政法系統還注重實現司法的剛性和柔性、力度和溫度之間的平衡,讓企業留下來、好起來,其對於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在疫情考驗下的經濟新常態中尤爲凸顯。

去年底,梅縣區檢察院對依法決定不起訴的某公司法人代表陳某進行上門回訪,詳細瞭解該公司目前的經營情況和司法需求,鼓勵其放下包袱安心經營,並就檢察機關如何更好地服務、保障和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徵求企業意見建議。

據悉,此前陳某在負責梅縣區某道路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未經林業部門批准,將工程附近一山體林地削平整理成平臺,並在平臺範圍內堆放建築用的沙土,部分利用水泥硬底化,造成林地毀壞。

鑑於陳某非法佔用農用地的目的是用於服務市政重點工程的配套設施工程建設,主觀惡性較小,在案發後辦理了臨時使用林地審批手續並進行了復綠,犯罪情節輕微,且具有自首情節,自願認罪認罰,該院依法對陳某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

“我將深刻反省自己的違法犯罪行爲所帶來的危害結果,同時也感謝司法機關的寬大處理,接下來將吸取教訓、守法經營,加快工程建設,助力經濟發展。”陳某說。

接下來,全市政法系統將進一步協調聯動,深入排查整治影響經濟發展、企業經營、項目推進的突出問題,最大限度降低發案率,提升打擊震懾效應,淨化生產經營環境。

主動靠前

當好營商環境“服務員”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如何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精準把脈,方能對症開方。

爲此,梅州市委政法委牽頭組織各縣(市、區)、市相關部門開展調研,邁開步子、下沉一線,深入餐飲服務業、旅遊行業、製造業、建築行業等受疫情影響和衝擊較大的行業,摸排掌握行業情況、從業者訴求及其存在風險隱患,並分析制定相應對策,協調推進疫情防控和維穩工作,爲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平安穩定的環境。

攥指成拳,聯動發力。在市委政法委的統籌推進下,一場圍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調研大走訪持續展開。

“我們對下屬企業採取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模式運作管理,現在發現公司對下屬企業的管理有失控的風險,該怎麼辦?”在走訪中,一重點國有企業負責人向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拋出一個棘手的管理難題。

“一是通過公司章程這個‘公司的憲法’來明確股東與經營者的職責,二是可通過簽訂對賭協議的方式,實現‘下屬企業有幹勁,控股股東有保障’。”該院民三庭庭長徐幹忠當場給出兩個建議。

不擺姿態、不裝門面,主動靠前、問需解難,這樣的場景在全市政法系統已經成爲了常態。

興寧市、蕉嶺縣檢察院將法律服務工作站“搬”進當地工業園區,“點對點”爲園區企業提供精準法律服務;51名律師擔任120多家非公企業工會法律顧問,32家律師事務所與9家工商聯、60家商會對接,深入開展“法治體檢”等活動;全市普法辦年均舉辦“送法進企業”等活動200多場次……

抓住重點求突破,精準施策求實效。當前,銅箔、電聲、水泥等產業已經成爲梅州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立足於此,梅州市公安局經偵部門持續探索,建立經濟預警工作機制,構建實時預警的“經偵大腦”,成爲經濟運行監測的“晴雨表”。

梅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四大隊大隊長張新權介紹,該項機制通過採集數據、建立模型、分析研判,形成經濟犯罪形勢分析、行業風險評估報告,可爲企業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提供大數據參考。

“公安部門及時把我們所處行業、所在區域和產業上下游領域的風險隱患推送給我們,讓我們能夠做到舉一反三、防患於未然,企業的安全生產經營能力得以進一步提升,這是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營”在路上,“商”向優聚。

立足當好營商環境“服務員”,全市政法系統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和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率先在粵東西北地區實現企業開辦“無費市”,率先在全省制定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豁免項目清單,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和營商環境試評價成績連續多年居粵東西北地區首位。

突破創新

當好企業發展“解憂人”

企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沒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就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立足當好企業發展“解憂人”,全市政法系統持續探索,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自選動作”,推出了一系列暖企便企利企的實招。

“法院救活了我們企業,債務順利解決了,200多名職工的飯碗也保住了。”梅州一礦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負債2.27億元,同時受國際礦產價格不穩定影響,這家業務出口型的礦產企業,一度走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執行法官瞭解情況後,爲最大限度減輕強制執行對企業發展的負面影響,先用“活封”恢復企業生產經營,再多方協調引入戰略投資方,最終促成企業破繭重生。

2021年,梅州兩級法院先後出臺文件,靈活運用“活封”“活釦”、積極促成和解、變更查封標的等方式1151件次,穩定市場主體預期,促進復工復產。

這頭,法院巧用“活封”“活釦”堅持“放水養魚”,那頭,檢察院、公安局也協同發力,壓減涉企“掛案”增量,護航企業“輕裝”前行。

“所謂‘掛案’,是指一些案件在辦理過程中,既不了結又不向前推進,出現‘疑案從掛’的現象。”梅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教導員古曉平說,這些“掛案”如綁在企業身上的繩索,阻礙了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是企業界人士反映較爲強烈的問題。

鑑於此,檢察機關聯合公安機關,強化“警檢企”三方聯動,以推進涉民營企業“掛案”清理等專項行動爲抓手,定期開展會商,就化解進展情況進行相互通報,推動存量清理,最大限度幫助民營企業“鬆綁”“減負”,護航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對涉企案件的涉案資金資產凍結清理整治工作,梅州公安機關全面開展涉案財物專項清理處置,探索建立“陽光凍結”制度,組織對已凍結涉案銀行賬號開展排查清理,嚴格依法解凍無關賬號,建立規範的申訴覈查機制,倒逼資金凍結依法規範、精準公正、高效廉潔。

在涉企行政複議案件辦理方面,梅州市司法局同樣不斷髮力提質,推動行政爭議實質化解。數據顯示,2020年至今,共審結行政複議案件294宗,複議後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只有65宗,近80%的行政爭議在行政複議階段有效化解。

■鏈接

梅州“兩院”出臺措施

服務保障實體經濟

高質量發展

近期,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梅州市人民檢察院分別制定出臺《梅州法院關於爲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實施意見》(下稱法院《意見》)、《梅州市檢察機關發揮檢察職能服務保障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檢察《意見》),全面增強司法服務保障實體經濟發展綜合效能。

法院《意見》圍繞營造安全穩定營商環境、依法保護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持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積極引導金融服務健康發展、全面加強涉港澳臺、涉僑案件審判工作、有序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等十五個方面,不斷創新和完善司法機制,解決促進梅州實體經濟發展的司法難題。

法院《意見》提出,要淨化市場競爭環境,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從嚴從快審理由經濟糾紛引發的敲詐勒索、非法拘禁、綁架等刑事案件。堅決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依法慎用限制人身權和財產權措施,讓企業家放心經營、安心創業。

法院《意見》強調,要加強科技型、創新型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新業態等重點領域創新權益保護,助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推進基層法院集中管轄知識產權案件試點工作,探索設立知識產權專業法庭,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整體效能。完善“疑似職業放貸人”名錄,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力度,引導民間融資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完善“法院+僑聯”訴調對接機制,激發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參與梅州經濟社會建設熱情。

法院《意見》要求,要加強對大數據、物聯網、銅箔—高端印製電路板、清潔能源、生物製藥、綠色食品等產業的司法應對研究,主動爲重大建設項目提供法律諮詢、風險評估等司法服務。探索破產案件簡易審理機制,探索區域司法服務一體化,探索在粵閩贛蘇區改革開放創新發展試驗區等產業集聚區設立訴訟服務點,探索建立法院幹警與企業交往正負面清單制度。

翻閱檢察《意見》,其聚焦依法打擊涉企刑事犯罪、合力懲治涉企職務犯罪、強化涉企案件訴訟監督、加強企業產權司法保護、積極辦理侵害企業知識產權犯罪、建立服務保障工業園區建設機制、建立實體經濟領域涉法多發性問題預警機制等十個方面,着力打造服務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的優質檢察產品。

檢察《意見》強調,要積極履行檢察職能,營造有利於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司法環境。要發揮批捕起訴職能作用,懲治涉企職務犯罪,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加強企業產權司法保護,通過行政公益訴訟監督職能,推進低產業用地再利用,引導土地資源優先支持實體經濟。積極辦理侵害企業知識產權犯罪,促進科技創新推動工業發展。

檢察《意見》提出,要改進辦案方式方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果。堅持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同等保護,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辦案中優先考慮企業生存發展,更加註重依法幫助企業挽回和減少經濟損失,依法推進涉案企業合規改革。嚴格規範司法行爲,嚴禁越權辦案、插手經濟糾紛,嚴禁干預發案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嚴禁干預企業合法自主經濟行爲。

檢察《意見》明確,要健全涉企法治供給體系,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精準法律服務。建立服務保障工業園區建設機制,幫助企業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企業發展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實體經濟領域涉法多發性問題預警機制,及時向有關部門及重點企業發佈風險預警提示,促進完善經營管理機制,幫助企業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