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外銷靠冷鏈! 桃園32億農業物流加工園區動土

農業部將在桃園市大園區興建桃園農業物流加工園區,28日舉行動土典禮。(蔡明亙攝)

農業部將在桃園市大園區興建桃園農業物流加工園區,28日舉行動土典禮。(蔡明亙攝)

農業部桃園農業物流加工園區預計2026年完工,未來將提供農產品暫存空間、快速加工、包裝流通,並導入轉運、檢疫、通關等服務。(蔡明亙攝)

農業部將在桃園市大園區興建桃園農業物流加工園區,將生產、加工、物流一體化營運,佔地13公頃,投入32億元建置,今正式動工,預計2025年起陸續招商、2026年完工。未來將提供農產品暫存空間、快速加工、包裝流通,並導入轉運、檢疫、通關等服務,作爲臺灣農產品進出口戰略平臺,擴大冷鏈處理與物流運銷量能。

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指出,過往農產品以內銷爲主,農業部2016年起注重從生產品質延伸至到貨品質確保,其中最重要就是冷鏈。爲建置全臺冷鏈物流體系,農業部規畫北部的桃園農業物流加工園區與南部的農業科技園區,建置外銷導向的冷鏈物流中心,提供農產品保鮮、加工、包裝、倉儲及出貨調節服務。

其中農科園區的國際保鮮物流中心去年已啓用,桃園的園區自2020起籌設,將施作園區公共設施、污水處理廠、聯合服務管理中心、檢疫設施房舍及燻蒸場等新建工程。

陳駿季說明,桃園農業物流加工園區未來將生產、加工、物流一體化營運,創造附加價值,提供農產品暫存空間,快速加工、包裝流通,並加入轉運、檢疫、檢驗、通關等功能,一次到位便捷進出口,解決臺灣觀賞水族、蔬果、花卉及水(畜)產品出進口運銷冷鏈斷鏈等問題,增強新鮮農產品理貨與貯運能力,打造臺灣農業產品出進口的戰略平臺。

陳駿季提到,未來還可引入觀賞水族國際轉運蓄養的產業機能,可補足過去農業物流拓銷的侷限條件,達到穩定蔬果供應、提升產品品質及強化出口外銷目標,也期待打造拓展新市場的發展空間。

陳駿季也說,政府給農業部4年140億元預算執行冷鏈計劃,建立3座旗艦物流中心、14處區域物流中心、33處批發市場冷鏈中心及農企業和農民團體超過500處的生產端冷鏈物流,從產地、區域物流、外銷的最後一哩路,布建全臺冷鏈物流網,期待桃園的園區未來啓用後,與其他冷鏈物流結合,讓冷鏈不斷鏈,將臺灣優良農產品推廣到國際市場,農業部也準備提出下一個4年計劃,讓冷鏈物流網絡更健全。

前農業部長陳吉仲直言「農產品長期以來的價格,操縱在少數業者身上!」誰決定冷鏈空間、誰又決定市場價格。他提到日前進口雞蛋事件,強調冷鏈重要性,冷鏈可提升農產品品質,讓臺灣農產走到全世界,連結重要農產品出口的最後一哩路,有冷鏈後,農產外銷會更順暢,現在水果有4至5成走進日本市場,相信也能走到全球,且不僅是爲農民,更爲了消費者和國家糧食安全,冷鏈發展勢在必行。

農業科技園區主任謝勝信表示,未來將配合農業部各項產銷調節及外銷拓展措施,結合園區單一行政窗口、保稅區賦稅優惠、一站式便捷進出口通關、專案低利貸款、研發及產學合作輔導等服務,協助冷鏈物流體系發揮預期效能,串聯上下游合作廠商和農漁民,形成產業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