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4.0翻轉深溝村
帶動深溝農業轉型的賴青松(中)跪在稻田整理稻穗,爲參加收割稻穀的谷東們講解如何收束稻穗;這片保留未以機械收成的稻田,主要是留給谷東們體驗收割樂趣。
深溝80歲老農陳榮昌完成人工除草後,在注水稻田中洗去割草噴濺臉上的泥巴,7歲開始務農的他,因50歲一度罹癌,決心與當地年輕小農採用不施化肥農藥的友善耕作。
今年將開始在深溝種稻的月光(左起)與羅家逸,以新農身分第一次踩進承租的水田灑田青種子,兩人穿着拖鞋寸步難行,心情卻很興奮。
在臺北從事高科技業的Sandy(右起)和阿霜在即將收割的稻田中面露愉快笑容,她們兩人另一個身分是高科技業上班族,因爲喜愛農耕生活及安全無毒農產品,兩人利用休假日到深溝租田種稻。
宜蘭縣前農業處長楊文全(左)帶領學生在稻田拔除雜草及福壽螺,深溝的新農民多采友善農耕方式,未施用農藥及化肥。
讀資工的陳幸延在菜圃整理捕獲的福壽螺,他設計捕螺機抓福壽螺當肥料,還架設區域性微氣象站,建立天候大數據供小農參考。
來自新加坡的NaNa曾在跨國金融機構及寶石公司上班,如今在深溝找到真正的生活。
深溝小農由於人力短缺,收成時都會邀集親朋好友幫忙,連包尿布的幼兒也有模有樣地湊一腳。
任永旭(中)正爲新農介紹周邊環境,畢業於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讓他可以運用所學,能精確掌握作物特性與環境,他喜愛試種多樣稻種,甚至自己育苗。
專門轉介深溝農地給新農民的「倆佰甲」負責人曾文昌(右)正協助老農婦堆疊稻草,疊稻草堆需有很好技巧,通常由有經驗的農婦負責,這也體現深溝小農的專業分工。
來自各地民衆參加在深溝「慢島生活」戶外親子扎稻草人活動,這些農業相關活動都是深溝小農維繫支持者的部分作法,也可利用作物剩餘材料增加收入。
舉辦市集是深溝小農銷售的重要通路,來自美國的蔡雪青(右)在市集販賣自種的農產品。
深溝許多小農來自外地,但如今已漸融入社區取得認同,村中信仰中心三官宮祭典,大家一起去祭拜神明。
「倆佰甲」成員舉行會議討論相關事宜,許多小農進入深溝務農,透過「倆佰甲」轉介取得使用農地。
當2020全球受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多哀聲嘆氣,宜蘭員山鄉深溝村一羣青農卻整年充滿活力,他們不靠政府補助,合資開店,分工協作,準備用集體力量「打羣架」,以友善農耕、產銷整合翻轉農村既有面貌。
深溝這羣高學歷多專長的「半農半×」,與其稱他們爲現代農民或兼職農民,不如說他們是有創意的農村新血。帶起這股風潮的賴青松,2000年從臺北搬到老婆的孃家,走一條與多數人相反的道路,希望爲人生重新定位,期間也曾遇挫折並赴日留學,2004年返國後開始嘗試租田務農,他就像在深溝設立實驗室,每一個動作都在這個小農村寫下新紀錄。
賴青松初期成立「谷東俱樂部」,從孤軍奮戰到擁有一羣認同理念的谷東同行,後來陸續有宜蘭縣前農業處長楊文全、曾文昌等核心夥伴加入,由於他們有不同專長及工作經驗,因此各自在深溝農業發展架構中分擔重要角色,加上村中其他小農來自各領域,有設計師,有曾任職跨國企業管理專才,或在高科技公司上班,畢業於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的任永旭,對於作物特性與環境問題學有專精,不僅試種多樣稻種,甚至自己育苗;讀資工的陳幸延更自行設計捕螺機抓福壽螺,架設區域性微氣候站建立天候大數據;再加上70餘年經驗的當地老農陳榮昌認同及履行友善農業,傳承許多耕種訣竅,這種組合配上當地的自然環境,就如賴青松所言,「深溝模式很難被複制!」
曾主掌宜蘭農業政務的楊文全認爲,2000年之後,臺灣農業已邁入農業服務化時代,小農透過網路行銷,可以解決市場特殊需求,但客製化帶來高成本問題,如何透過標準化讓產銷得以專業分工,並降低成本,這是深溝目前正在摸索的事情,如今「谷東俱樂部」與專事深溝土地轉介的「倆佰甲」合作,就是嘗試整合的重要一步,讓有心加入的新農容易取得土地,以及有利於後續耕作、銷售事務,負責「倆佰甲」的曾文昌認爲,讓新農跨過取得農地門檻,將來纔可能發展及落實個別對農業的想像,實務上,「倆佰甲」隨着成員的需求靈活調整運作模式,以創造羣體最大利益。
如今愈來愈多本國青年移居深溝,碩博士一堆,甚至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寮國、香港等人士都在此留下足跡,完全顛覆一般人對傳統農民的想像,每個人或許動機有別,但他們都各有在深溝待下來的理由,並徹底融入當地生活,參與草根民俗活動,找到人生新故鄉;來自新加坡的NaNa曾任職國際金融、廣告、寶石公司,在許多國家待過,但她最後選擇落腳深溝,因爲務農讓她體驗人生中最好的睡眠,每天起牀像電池充飽電,一點疲憊感都沒有,她覺得「這纔是在過生活」,而人活着不需要太多東西,只有食物、水、空氣不可缺,所以「種田很有意義」。
原本人口外流的深溝,2000年後有更多人移入,大多是外來新農補充離農,現在經常有外地人來訪,或參加農業活動,或體驗農村生活,堪稱典型小農帶動在地經濟,在這裡,你碰到的中青代農民,他可能是正在改寫臺灣農村與農民定義的深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