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地理】2024年高考熱點——現代農業,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問題,高考經常考!
現代農業包括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無土栽培、精準農業、太空農業等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該模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農業生產種植和經營,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精準化發展,促進農業附加值增長增收。
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主要是以智能溫室爲主,智能溫室也稱作自動化溫室,是指配備了由計算機控制的可自動開啓天窗、遮陽系統、保溫系統、升溫系統、溼窗簾/風扇降溫系統、噴滴灌系統或滴灌系統、移動苗牀等自動化設施,基於農業溫室環境的高科技“智能”溫室。
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在溫室內部提供一個最適宜作物生長的環境。
智能溫室不僅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種植,還可以在實現農業觀光、科學研究、醫療保健、以及廣大羣衆最爲熟悉的生態餐廳功能。
生產型溫室
生產型溫室主要以生產種植爲主,可以在溫室內種植蔬菜、花卉、水果以及育苗組培等功能 。
生態餐廳
生態餐廳是綜合運用建築學、園林學、設施園藝學、生態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以設施調控技術、農藝栽培及管理技術來維護餐廳的優美環境;
因爲專注所以專業
優質內容值得傳播
推薦轉發評論留言
歡迎標註來源轉載
形成以綠色景觀植物爲主,蔬、果、花、草、藥爲輔的植物配置格局,結合假山、瀑布、小橋流水、竹木亭閣等園林景觀,全方位立體展現綠色、優美、宜人的就餐環境。
觀光溫室
農業觀光溫室是集觀光遊覽、技術展示、科普教育於一體的高科技農業精品主題公園。
它將園林藝術、園藝景觀、栽培技術、地域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以現代溫室爲載體,按照景觀規劃設計和旅遊規劃原理。
運用現代高新農業科學技術將自然景觀(設施作物爲主)要素、人文景觀要素和景觀工程要素進行合理融合和佈局,使之成爲具有完整景觀體系和旅遊功能的新型農業景觀形態。
無土栽培
無土栽培是一種不用天然土壤而採用含有植物生長髮育必需元素的營養液來提供營養,使植物正常完成整個生命週期的栽培技術。
它包括水培、霧(氣)培、基質栽培。 無土栽培一般可種植蔬菜、花卉、水果、菸葉等農作物。
牆體栽培
牆式栽培採用牆體與PVC管組合的方式一種栽培方式, PVC管內放置基質供作物生長。
在無土栽培項目中該栽培方式可作爲隔斷牆來使用,同時也有美化牆體的作用。
三層水培
三層水培以水作爲作物生長的主要載體,同時配以營養液來給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
該模式栽培設施封閉性、保溫隔熱性好,而且純水陪培養,非常適合現場直接採摘食用。
管道式栽培
管道式無土栽培是一種新型的水培設施,可採用立體、平鋪等結構方式;
主要以種植葉菜類作物爲主,該栽培模式生產的蔬菜潔淨、無污染、可直接進行採摘食用。
立柱式栽培
立柱式栽培是柱子上安裝多個類似花盆的栽培槽,裡面放入基質進行栽培。
立柱式栽培大多種植無公害草莓,草莓掛果後分布在栽培槽的四周,非常可愛,採摘也非常方便,並可以直接食用。
A字架栽培
A字架栽培結構呈A字形分佈,有利於作物的採光,也極大的方便了工作人員的日常操作。
A字架式栽培結構靈活,可根據不同需要進行合理搭配。
因A字架栽培操作簡單、潔淨,而成爲時下陽臺農業和屋頂農業的新寵,適合A字架栽培的蔬菜有生菜、油麥菜、油菜、草莓、木耳菜、香菜等。
氣霧栽培
氣霧式栽培是將混合了營養液的水進行高壓霧化後直接噴到作物的根系上的一種新型栽培模式。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作物的根系直接懸掛於栽培容器的空間部,通過根部接觸氣霧來滿足生長所需的條件。
氣霧式栽培優點是無公害、科技含量高、可直接食用,非常具有實用和觀賞價值。
樹狀栽培
樹狀栽培採用多杆整枝的栽培方式和合理的調控手段,將一棵普通的伏地苗培養成覆蓋面積數十平米以上的“樹體”,大大提高產量。
展示了單株高產的驚人潛力。
在栽培學研究和農業觀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空中栽培
空中栽培是利用深液栽培模式,將紅薯由傳統的栽培轉變成水培栽培。
水生根系爲植株提供充足的水肥,壓蔓產生的不定根成爲儲藏根,實現了根系的分工合作,一次種植,多年採收。
這種新型的栽培方式有着非常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
沙生栽培
沙生栽培是一種仿沙漠環境的一種栽培方式,人爲的將在沙漠中生長的植物移栽到溫室內。
用現代農業種植技術模仿沙漠乾旱高溫的環境,從而使沒有去過沙漠的人也能在溫室中看到這些新奇特的植物。
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
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草莓天瀑
草莓天瀑主要是以草莓爲主,草莓種植在升降式栽培槽內,以基質爲培養和營養液載體。
草莓掛果後會主動垂直到栽培槽的兩側,並一直向下垂掛,形成一個瀑布狀,故取名爲“草莓天瀑”。
遊客置身於草莓下,可觀賞,可採摘,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是農業的一種類型,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新潮流。
互聯網系統
農業物聯網一般應用是將大量的傳感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 通過各種傳感器採集信息, 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 並且準確地確定發生問題的位置。
這樣農業將逐漸地從以人力爲中心、依賴於孤立機械的生產模式轉向以信息和軟件爲中心的生產模式,從而大量使用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遠程控制的生產設備。
水肥一體化系統
該系統採用先進的全自動控制程序,可對植物進行定時定量,分區分段進行精準化的施肥灌溉。
使用該系統可節約水60%以上、節約肥50%左右、節約勞力20工時以上,是一款節水、節肥、省勞動力的全自動灌溉施肥。
植保無人機
植保無人機,顧名思義是用於農林植物保護作業的無人駕駛飛機,該型無人飛機由飛行平臺(固定翼、直升機、多軸飛行器)、導航飛控、噴灑機構三部分組成;
通過地面遙控或導航飛控,來實現噴灑作業,可以噴灑藥劑、種子、粉劑等。
太空農業
太空農業以航天技術爲基礎,開發利用太空環境資源而開闢的一個嶄新的農業領域。
其中包括利用衛星或高空氣球攜帶搭載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昆蟲等樣品。
在太空宇宙射線、高真空、微重力等特殊條件作用下,誘發染色體畸變,進而導致生物遺傳性狀的變異,快速有效地選育新品種的空間誘變育種;
利用衛星和空間站在太空環境下直接種養生產農產品,用於解決太空人員的食物來源,甚至返銷地面以補稀缺。
高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高考地理備考衝刺應該做些什麼?
近年來,
全國各地都陸續使用了新教材,
而大部分省區還處在新老高考的過渡階段,
高考也是我們平時教學的指揮棒,
那麼新教材新增的內容,
高考會不會也涉及到呢?
小編認爲,很可能會!
並且它的命題和答題
必然要與時代背景、國家發展密切相關。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新教材關於
《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
的知識點都有哪些呢?
河南洛陽的麥田
【人地協調觀】結合我國的國情,認識保護耕地資源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認同18億畝耕地紅線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意義;能結合區域發展中人口、耕地、糧食、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認識我國保護耕地任務的複雜性與艱鉅性。
【綜合思維】從不同維度說明我國耕地資源的空間分佈特徵;結合我國耕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理解國家採取的糧食安全戰略;根據我國國情,理解國家保護耕地的政策與措施。
【區域認知】根據特定區域的自然、人文等要素分析其耕地分佈特徵,對區域發展中利用耕地資源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不同國情的國家採取的不同糧食安全戰略。
【地理實踐力】蒐集相關圖表資料,描述某區域耕地資源的變化;能對某區域的耕地資源進行實地考察和調查;學會蒐集和查找國家或地區保護耕地及實施糧食安全戰略的具體措施,並進行簡單評價。
我國的耕地資源
土地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承載了人類社會幾乎所有的生產活動。耕地是各種土地資源中的精華,是糧食生產最重要的載體。
我國耕地資源的特點
①耕地佔國土面積比重小:耕地是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成爲耕地,需要具備一定的自然條件。如較平坦的地形;一定厚度的土壤,用於儲藏水分和養分,供作物根系生長;適宜的氣溫和水分,滿足作物生長對熱量和水分的需求等。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山區面積大,平原面積小,耕地比重小。2016年我國耕地佔陸地面積的14%。
我國的陸地面積比印度多6.62億公頃,但耕地面積卻比印度少0.21億公頃。我國與美國的陸地面積相差不多,但耕地面積比美國少0.17億公頃。
②耕地資源總量大,人均少:2016年,我國耕地面積僅次於印度、美國,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09公頃,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約相當於加拿大的1/13,俄羅斯的1/10,美國的1/5。不少省份的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確定的0.05公頃耕地警戒線。在全世界27個人口5 000萬以上的國家中,我國的人均耕地數量居於後幾位。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因此,我國將“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作爲一項基本國策。
世界耕地面積前十位的國家及其人均耕地情況(2016年)
③耕地資源分佈不均:從總體看,我國約90%的耕地分佈在東部季風區,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以東的溼潤、半溼潤地區。從耕地類型看,93%的水田分佈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85%的旱地和水澆地分佈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
中國耕地分佈
我國的耕地分佈與人口分佈較匹配,即“胡煥庸線”以東地區是我國的人口稠密區,也是我國耕地的集中分佈區,而“胡煥庸線”以西地區,耕地資源較稀少。
中國三大類耕地景觀(水田、水澆地、旱地)
④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的生產能力是耕地質量的核心,土壤肥力是耕地質量的基礎。耕地質量的變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爲因素的影響。2015年全國耕地質量評定分爲15個等別,1等質量最好,15等最差。全國耕地平均質量等別爲9.96等,9等以下的中低等耕地面積超七成,大部分耕地的生產能力較差,平均產量偏低。
從自然條件看,我國的耕地質量先天不足。我國山區面積大,坡度在2°以下的耕地僅佔57.1%,其餘均爲坡耕地,需要防止水土流失。
中國按坡度劃分的耕地構成
從耕地的灌溉條件看,我國有灌溉設施的耕地佔45.1%,無灌溉設施的耕地佔54.9%。
另外,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空間分佈不匹配也是造成我國耕地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長江以南地區的耕地約佔全國的38%,但水資源卻佔全國的80%左右。
⑤耕地後備資源有限:2016年,我國有535萬公頃的耕地後備資源,近期可開發利用的僅有220萬公頃。由於耕地後備資源分佈零散破碎,且多分佈於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開發利用難度大。
我國耕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
我國大力推進土地整治,通過開發、整理和復墾,補充了耕地數量,使耕地數量保持基本穩定。同時,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通過綜合整治田、水、路、林、村,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提高了機械化耕作水平,農田灌溉面積大幅增加,防洪抗災能力得到提高。
從總體上看,我國開發利用耕地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①耕地集約化利用程度高:
耕地的集約化利用是指在單位面積的耕地上,通過施加更多的投入、技術和管理,獲取更高產出的農業經營方式。我國的耕地集約化利用程度較高,雖然耕地數量不斷減少,但通過提高耕地複種指數、增加化肥使用量、發展現代灌溉技術和土壤改良技術、推廣機械化耕作等措施,我國實現了高效利用耕地資源,提高了糧食產量和農業產出。
②耕地資源減少:
耕地的數量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呈動態變化。
導致耕地面積減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水災、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爲改善生態環境而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因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調整農業結構,將耕地改爲林地、草地等其他農業用地;隨着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用地佔用耕地。目前,建設用地增加是導致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
③耕地質量退化: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承載的人口壓力大。過度開發利用,使耕地肥力下降。
高強度開發導致一些地區的耕地肥力嚴重透支,也引發了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採、土壤鹽漬化、土地荒漠化等問題。
在蒸發作用強烈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過量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上升。隨着地表水分蒸發,地下水中的鹽分在土壤中累積,導致土壤鹽漬化。
耕地污染日益嚴重。
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近1/5的耕地土壤污染物超標,主要污染物爲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等。
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直接排放工業“三廢”,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以及隨意堆放與填埋生活垃圾等。
保護耕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於1974年提出。
1992年我國政府提出的糧食安全概念,是指“能夠有效地提供全體居民以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達標的包括糧食在內的各種食物”的狀態。
糧食安全包括國家糧食安全、家庭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營養安全四個層面。
國家糧食安全是家庭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營養安全的保證,是糧食安全的核心。
營養安全是糧食安全的最高層次,是一個國家糧食安全的最高目標。
國家層面的糧食安全狀況一般可以用糧食自給率、產量波動係數、糧食儲備水平、人均糧食佔有量和貧困人口的糧食保障水平等相關指標進行評估。
糧食安全的構成
我國的糧食安全現狀: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當前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食物供給日益豐富,供需基本平衡。
隨着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量將呈剛性增長。
而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日益突出,糧食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致使我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於脆弱的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
我國針對國情及糧食安全的形勢,確立了“以我爲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指出要集中國內資源,重點保障口糧供給安全,做到穀物基本自給,並且高度重視糧食和食品質量安全。
①以我爲主,立足國內:
2017年,我國人口約佔世界的20%,糧食產量和消費量均佔世界的25%。目前國際市場每年的糧食貿易總量爲億噸左右,僅相當於我國糧食消費總量的2/3,利用國際市場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空間非常有限。
②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穀物基本自給,就是要保持穀物自給率在95%以上;口糧絕對安全,就是稻穀、小麥的自給率要基本達到100%。這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底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硬指標。要實現這兩個目標,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是基礎。我國約60%的人以稻米爲主食,約40%的人以麪食爲主食。同時,由於耕地資源有限,也需要我們合理配置資源,優先保障穀物生產。
③確保產能,強化科技支撐
確保產能就是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保障糧食自給率的前提條件。確保產能,要充分發揮耕地的生產潛能。
既要保證耕地數量和提升耕地質量,還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增強農業抗災減災應變能力;
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技術研究,培育優良品種,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糧食單產。
④適度進口糧食:
糧食問題的實質是糧食的供需平衡。實現供需平衡的途徑,除了國內糧食生產外,還要合理利用國際市場適度進口糧食,尤其是非口糧類及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開展境外農業投資與國際農業合作,藉助國外資源提高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能力。
適度進口農產品,對於增加國內農產品供應、豐富農產品市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案例:我國爲什麼大量進口大豆?
我國保護耕地的政策與措施
從糧食供需角度分析,糧食產量是影響糧食供給的重要因素。
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都會影響糧食產量,其中耕地數量影響播種面積,耕地質量影響單位面積產量。只有切實保護好耕地,才能保護好糧食生產能力,保證糧食供給持續增長。
此外,政策導向和科技水平等因素也會影響糧食產量。糧食儲備、糧食進口狀況也會影響糧食供給。
①實施最嚴格的保護耕地制度
面對當前耕地資源日益緊張、可供開發利用的後備耕地資源數量有限的形勢,我國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保護耕地制度,嚴格控制土地用途,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
②提高城市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隨着我國城鎮化進一步加快,各地的用地需求還將繼續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因此,城鎮發展必須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道路。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合理佈局各類城市建設用地,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合理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③大力改造中低產田
我國中低產田佔全國耕地面積比重達70%。乾旱缺水、耕層淺薄、土壤黏重、酸性太強、澇漬、鹽漬化等是制約中低產田產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應針對不同類型的中低產田採取相應措施,清除或減輕制約產量的土壤障礙因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④用養結合,讓耕地休養生息
由於我國長期片面追求糧食產量,過度開發利用耕地,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危及農產品安全。因此,我國應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因地制宜,採取“養”“退”“休”“輪”“控”等綜合措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耕地休養生息——“養”“退”“休”“輪”“控”
養護耕地:針對耕地土壤酸化、鹽漬化、養分失衡、耕層變淺、重金屬污染和殘膜污染等突出問題修復和養護耕地,使耕地土壤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逐步恢復土壤生物羣系。
退耕還林還草:將水土流失嚴重的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嚴重污染耕地適時退出耕種,改善退耕區的生態環境。
休耕: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爲前提,對土壤污染嚴重、區域生態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資源不足的農田實行定期休耕。
輪作:逐步建立與生產發展相協調、與資源稟賦相匹配、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糧豆輪作、糧經輪作、糧飼輪作等耕地輪作制度,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
防控和治理污染:加強防控工業和生活源污染,減少和消除工業生產及城鄉居民生活對耕地環境的影響。重點整治焚燒秸稈、排放畜禽糞污、水產養殖殘留、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和地膜殘留等農業污染問題,以控制源頭、削減過程、治理末端爲基本思路,綜合治理農業污染。
押題衝刺
(2024·全國高三·統考一模)我國東北地區是全球三大黑土分佈區之一。某校中學生到黑龍江省拜泉縣進行野外研學。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任務一 探究黑土侵蝕的原因
拜泉縣位於黑土分佈區,曾經是土壤侵蝕強烈的地區季節性凍融是原因之一。
(1)推測拜泉縣土壤凍融侵蝕最嚴重的季節,並說明其侵蝕原理。
任務二 調研耕作技術的改進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也是導致黑土退化的原因。爲解決黑土變“薄”變“瘦”的問題,當地農民採用了多種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覆蓋條帶耕作技術(簡稱滌耕技術),是在秸稈全覆蓋的基礎上,利用條耕機械整理出無秸稈的苗帶用於播種,全田土壤擾動不超過1/3。
(2)闡述條耕技術對保護黑土的作用。
任務三 考察保護性耕作的意義
21世紀以來,我國糧食淨進口量持續增加,其中進口大豆約佔進口糧食總量的60%,佔大豆消費總量的80%以上。拜泉縣是大豆種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範基地,創造了保黑土與增產量的雙贏。
(3)簡述拜泉縣的做法對我國糧食安全的意義。
【答案】(1)春季;春季氣溫回升快,季節性積雪融化;晝夜溫差大,地表凍層反覆凍融,土質疏鬆,抗蝕能力降低;下層凍土阻礙了融化雪水的下滲,融水沿地面流動,造成土壤侵蝕。
(2)秸稈覆蓋,可以截留地表徑流,減少水蝕與風蝕,保持土壤溫度和溼度,補充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壤擾動可以保持土壤緊實度,防止被侵蝕。
(3)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提高耕地質量和大豆產量,增加我國糧食儲備:從而減少大豆進口,降低對外依賴程度,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分析】本大題以圖文結合爲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外力作用、糧食安全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體現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地理核心素養。
【詳解】(1)春季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半球移動,氣溫回升快,季節性積雪融化;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大氣削弱和保溫作用弱,晝夜溫差大,地表凍層反覆凍融,土質疏鬆,抗蝕能力降低;該地區緯度較高,地下分佈着凍土,下層凍土阻礙了融化雪水的下滲,融水沿地面流動,造成土壤侵蝕,產生水土流失。
(2)根據上圖可知,土壤侵蝕嚴重,黑土變“薄”變“瘦”,該地區秸稈覆蓋,可以截留地表徑流,減少水蝕與風蝕,減少水分流失,保持土壤溫度和溼度,另外秸稈還可以補充土壤有機質;利用條耕機械整理出無秸稈的苗帶用於播種,全田土壤擾動不超過1/3,減少土壤擾動可以保持土壤緊實度,防止被侵蝕,保持土壤肥力。
(3)我國糧食淨進口量持續增加,其中進口大豆約佔進口糧食總量的60%,佔大豆消費總量的80%以上,說明糧食安全不穩定。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質量和大豆產量,提高大豆產量,滿足我國對糧食需求,增加我國糧食儲備,從而減少大豆進口,降低對外依賴程度,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