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就該成爲犧牲品?現實比《都挺好》更殘酷

《都挺好》劇情

《都挺好》姚晨

中國新聞網3月6日報道  題:“你嫌棄我是個女孩 你爲什麼要生我?”

蘇明玉,你是個女孩,你怎麼能跟你兩個哥哥比呢?你以後還要嫁人,我們只負責你養你到十八歲。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電視劇《都挺好》中,女主角蘇明玉從小就和兩個哥哥有不同的待遇母親可以賣掉她的房間供大哥留學,她想考清華,卻只能被迫讀免費師範

大學時,母親又賣了一間房給二哥買婚房。氣憤的蘇明玉回家質疑母親,卻只得到了上述回答。

蘇明玉脫口而出:“你嫌棄我是個女孩,你爲什麼要生我?”

失望的蘇明玉最後決定出走,十多年再沒回過家,直到母親去世。

你嫌棄我是個女孩,你爲什麼要生我?

有引發無數討論的《歡樂頌》在前,正午陽光的這部《都挺好》早被預定爲“話題爆款”。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媽寶,無論哪一個都能引起人們討論的熱情。

因爲有時候,現實總是比劇情更精彩,也更殘酷。

蘇家,蘇明玉從記事起就遭遇着不公平的待遇,兩個哥哥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父母的偏愛。

作爲既得利益者,他們沒人能體會到小妹的委屈。二哥甚至覺得,妹妹複習功課時給他洗衣服是理所當然。母親死後,妹妹出錢買墓地也是理所當然。

蘇家矛盾的源頭在於母親的強勢,但蘇母年輕時也是重男輕女的犧牲品。在原著小說中,蘇母之所以嫁給蘇父,是爲了能夠把哥哥的農村戶口轉成城市戶口。結婚後,她也一直貼補哥哥。

但她似乎並沒有認識到這有什麼不對,這才造成了她對兒子縱容,對女兒的苛待。

不顧自己的小家庭,而去幫扶自己孃家弟弟,甚至沒有原則掏空自己,網友爲這類人取了個稱號,叫“扶弟魔”。

去年7月還有這樣一則新聞,在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11個姐姐湊了32萬給最小的弟弟辦婚禮。父親身體不好,家裡沒攢下什麼錢,平時大多靠大的幫襯小的,女兒補貼孃家。接受採訪時,姐姐說這完全是自願的,家裡沒有重男輕女,但網友仍爲她們打抱不平。

有人認爲,重男輕女的家庭往往等於,被耗掉的女兒+被廢掉的兒子。就如二哥蘇明成一樣,在母親的嬌慣下成爲一個“巨嬰”。

《今日說法》中有這麼一個案例,江蘇淮安一對夫妻,因重男輕女把二女兒送人。16年後,因小兒子白血病需要骨髓,纔想起這個女兒。

女兒的養父答應捐骨髓,但考慮到女兒年紀還小,提出存一筆錢在第三方,作爲女兒的健康保證金。誰知生母不同意,她還跑到女兒的學校,想把孩子搶回來。失敗後還在學校張貼大字報指責養父,絲毫不考慮女兒的感受。

蘇明玉拒絕成爲犧牲品,但很多女孩子卻沒得選擇。馬昕化名)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上大學時,家裡說沒錢,只給過她2000元生活費。大學四年,她到處打工賺錢。畢業後,她遠赴深圳工作。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積蓄,卻總是被要求貼補給哥哥。馬昕不像蘇明玉那樣有魄力,雖然心裡不樂意,但爲了母親也不能不管。

“你嫌棄我是個女孩,你爲什麼要生我?”事實上,不止蘇明玉這句話,女孩們還問過更多。

爲什麼我從小就要做飯、洗衣,而哥哥或弟弟就只負責玩?

爲什麼大家都說我遲早要嫁人,讀書多了沒用?

爲什麼我工作賺錢了不能自己存着,卻要給弟弟還房貸?

爲什麼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還被義務要求貼補幫助孃家?

……

生孩子就要負責啊

人可以選擇自己的伴侶、朋友、職業,卻唯獨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否盡責,家庭是否和睦兄弟姐妹間是否一碗水端平,這彷彿是道概率題。

雖然事業成功,但家庭仍然給蘇明玉留下了永遠的陰影。母親去世後,她又再度被拽進蘇家這個漩渦中。

除了強勢的媽,蘇明玉還有個懦弱的爸。小時候,母親一打罵她,他就去上廁所、看報紙。他沒有絲毫作爲父親的責任感,在妻子去世後,更是隻爲自己活,一味向子女索取而不顧他們的生活。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但不管是蘇母還是蘇父,都沒有盡到父母的義務。

家庭促使蘇明玉早早獨立,成爲獨當一面的女強人,但也讓她養成倔強生硬的性格,被家人誤解爲冷面冷心

蘇明玉一直襬脫不了的正是原生家庭問題,這個心理學領域的詞彙,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從2008年創建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到《歡樂頌》中被父母哥哥“吸血”的樊勝美,再到《狗十三》中的“中國式家長”,原生家庭的討論越來越多。

高曉鬆[微博]曾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他說,他一輩子沒問過父親問題,正是因爲長達20年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尤其是與父親之間不好的關係,導致他年輕時出現很多問題。

很多人還會引用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的這句話——“一想到爲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而很多討論都指向一點,即父母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可以被否定和批判。

“你生我又不想養我,你生我幹什麼,難道就給你當出氣筒嗎?”年輕的蘇明玉問道,蘇母沒法回答,只是大聲呵斥閉嘴。

對蘇母來說,也許蘇明玉的出生曾帶來不好的回憶,也許是她真覺得女兒沒用,也許有其他原因。但這並不是她苛待女兒的理由,孩子不是父母實現自己私慾的工具,也不是任憑自己擺設的木偶

爲人父母,具有教養的責任。然而很多父母卻從未想過,爲什麼生孩子?

當然,原生家庭並不能解釋所有,將自己的挫折歸咎於原生家庭也不可靠。成年後的孩子,也要面對社會的歷練,及時“斷奶”。

無論你曾被怎麼苛待過、嫌棄過,須知,你要變得更強,一切都會好的。就如《都挺好》的製片人侯鴻亮所說:“原生家庭欠你的,你總要自己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