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證書 手工繪寫、風格多變

楊振寧於1957獲得的諾貝爾物理證書。(取自諾貝爾獎官網

屠呦呦於2015年獲得的諾貝爾醫學獎證書。(取自諾貝爾官網)

莫言於2012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證書。(取自諾貝爾獎官網)

作爲全球矚目的獎項,諾貝爾獎的證書並非制式規格,而是爲每位獲獎者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證書,尤其在藝術家加入設計後,往往以藝術的、隱喻方式展示着獲獎者的研究成果

諾獎的證書在每年12月10日的諾貝爾晚宴上,由瑞典國王親手交給領獎人,證書放在皮革制的封皮裡,依不同的獎項又有顏色之分,如物理獎是藍封皮,化學和醫學是紅封皮,經濟學獎是棕色封皮。所有的證書均是手工繪、寫而成,早期一般是用花,鳥、瓶子圖騰作爲裝飾,後來開始有藝術家專門爲獲獎者繪製主題圖畫

近年諾獎證書的藝術風格多樣化,除了傳統版畫裝飾畫油畫,還有抽象畫普普藝術風設計等。以華人首位諾獎得主楊振寧的證書爲例,他於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物理學獎,由於理論與粒子的衰變有關,因此證書上的畫作也以抽象風格的粒子、鏡面構成;2012年文學獎得主莫言獲「將民間故事歷史現實融合起來」的評價作品大量表現中國大陸農村,其證書即以鄉野爲主題。

相較之下,證書的繪圖恐怕還是以文學獎較容易傳達主旨,如大陸第一個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屠呦呦的證書,就只由書法藝術家寫字,搭配上諾貝爾的頭像。另外,不同的獎項,證書也由不同的單位準備,如化學、物理和經濟獎由瑞典皇家學院負責,皇家卡洛琳學院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醫學獎,瑞典文學院負責文學獎等,各自找藝術家爲獲獎者的證書進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