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或出手限制中國醫械,對本土企業國際化戰略影響幾何?

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韓利明 上海報道近日有市場消息稱,歐盟認爲中國政府推動國內醫院使用更多國產設備的做法,偏袒國內供應商,或將對中國醫療器械採購展開調查。該調查最早可能在4月中旬宣佈,或將通過《國際採購文書》(IPI)限制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參與歐盟投標。

據公開信息顯示,《國際採購文書》調整措施對象包括不低於1500萬歐元的工程和特許權採購,以及不低於500萬歐元的商品和服務採購(以上數額均不含增值稅),旨在促進公共採購市場的互惠性准入。

或受此消息影響,A股醫療器械板塊在4月16日下跌5.3%。而截至4月17日收盤,該板塊上漲4.27%。花旗研究分析師在研究報告中表示,歐盟對中方醫療器械採購展開IPI調查,對中國企業的影響應該是有限的。

中信證券研究也發表類似觀點,“在醫學影像、高值耗材等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目前歐盟對華存在大額貿易順差,歐洲巨頭在華仍處主導地位,其在華收入遠超中國企業在歐收入,歐盟單方面制裁可能性較低,對中國企業影響有限。”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中國醫療器械進出口分析報告(2023)》顯示,2023年全年,中國醫療器械進口貿易總值爲2352億元,其中歐洲市場爲最大進口貿易市場,進口額爲1010億元,市場份額佔比達42.97%。而同期中國對歐洲出口額爲649億元,歐洲對華存在361億元順差。此外,中國在醫療設備、醫療耗材等領域存在明顯逆差。

而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不僅是醫療器械企業,包括生物醫藥企業如何在國際市場上行穩致遠,均是無法迴避的關鍵問題。

“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在海外佈局相對均衡,且IPI措施適用情形有限,影響或比較有限。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證了我國醫療器械強大的全球競爭力。但未來,開放、競爭、協作纔是市場的主流趨勢。”有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

多家企業表示無影響或影響有限

根據《財富》商業觀察(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數據,2021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爲4890億美元,未來將以5.5%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預計2025年超過5800億美元,2029年增至7190億美元左右。

面對全球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對於我國醫療器械企業而言,出海已是必選項。

近年來,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紛紛加緊出海勢頭,歐洲也是一衆企業主要拓展的重要市場之一。

消息傳出後,國內多家醫療器械企業作出了迴應。

其中,邁瑞醫療方面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IPI影響的是招標採購金額在500萬歐元以上的貨物和服務,而邁瑞目前在歐盟不存在任何單個招標採購合同金額在500萬歐元以上的項目。因此調用IPI不會對邁瑞參與歐盟採購造成任何影響。”

“在過去超過二十年的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邁瑞奠定了堅實的客戶基礎和品牌影響力,並通過對海外企業的收購工作,加快本地化建設,保障公司在全球市場的供應鏈穩定。未來,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將繼續通過自身的發展和技術創新,帶來更多高質量、多樣化的醫療產品和解決方案,爲全球大健康事業注入新的活力。”邁瑞醫療方面補充。

據邁瑞醫療在2023年半年度報告中表示,“公司在北美、歐洲、非洲等地區約40個國家設有53家境外子公司。歐洲和發展中國家二季度增速恢復至20%以上。”

迪瑞醫療(300396.SZ)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針對相關傳言,我們與當地大區負責人溝通,並與合作多年的經銷商覈實,根據實際業務反饋,公司業務一切正常,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迪瑞醫療稱在歐盟市場的營收佔公司總收入比例較小,經過粗略統計不足3%,主要產品以性價比較高的尿分爲主。

此外,安傑思(688581.SH)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直言此次歐盟採購調查對公司影響有限,“公司瞭解到IPI措施適用情形較少,如適用於不低於1500萬歐元的工程或不低於500萬歐元的商品和服務採購等,在涉及公共衛生等重大公共利益時可能不採用IPI措施,因此從政策表述來看,實施的可能性不大。”

同時,安傑思判斷從摸排調查到最終落地執行的週期較長,“公司與海外客戶有時間進行籌劃和應對。公司在海外主要採用ODM的模式,通過客戶品牌在當地銷售,不會影響客戶參與當地的醫院招標,已在籌劃相關工作以防範因貿易摩擦而引起風險。”

而聯影醫療(688271.SH)方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目前事件尚不完全明朗,公司官方暫無明確的迴應。”2023年上半年,聯影醫療境外實現業務收入7.18億元(按終端客戶裝機所在地統計),佔公司業務收入的比例爲13.62%,同比增長32.29%,整體保持逐年上升的趨勢。

中國支持外資平等參與政府採購

事實上,在我國政府採購中,外資企業享受平等待遇,從近年來陸續下發的相關文件可窺一二。

2021年10月,財政部發布《關於在政府採購活動中落實平等對待內外資企業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指出,在政府採購活動中,除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秘密的採購項目外,不得區別對待內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的產品,不論其供應商是內資還是外資企業,均應依法保障其平等參與政府採購活動的權利。

2022年,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以製造業爲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及,“要針對醫療等重點產業鏈舉辦招商對接等投資促進活動。”

2023年8月,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下稱《意見》)指出,在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加快生物醫藥領域外商投資項目落地投產,鼓勵外商投資企業依法在境內開展境外已上市細胞和基因治療藥品臨牀試驗,優化已上市境外生產藥品轉移至境內生產的藥品上市註冊申請的申報程序。

《意見》中強調,“保障外商投資企業依法參與政府採購活動。儘快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中國境內生產’的具體標準。研究創新合作採購方式,通過首購訂購等措施,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創新研發全球領先產品。”由此看來,符合相關標準的、在中國境內生產的跨國企業產品,或納入“國產”概念。

而持續深化在我國的本土化佈局,已成爲多數跨國醫療器械企業的戰略重點。有跨國醫療器械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直言其所在企業本土化程度高且在不斷推進中,“目前供應鏈本土化率超過80%,未來基本上所有產品都能做到在中國生產輻射全球。此外,中國已到了有自主創新階段,未來將依靠中國本土智慧反哺全球需求。”

進口關稅方面,2021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調整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有關目錄的通知》。相關目錄中,MRI(磁共振成像)、CT(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直線加速器、透析機、超導磁體等高端醫療器械均在列,此類設備達到一定技術規格和銷售數量均實行進口免稅。

今年1月1日起,關稅開啓新一輪調整,一些藥品和原料進口暫定稅率直接調整爲零。醫療器械方面,醫用可解脫彈簧圈、顱內取栓支架、人造關節、人工心臟瓣膜、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平板探測器等產品,實施低於最惠國稅率的暫定稅率。

如何應對挑戰?

目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正在成爲全球醫療健康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根據《中國醫療器械進出口分析報告(2023)》,2023年中國醫療器械出口金額達2491.36億元,主要出口地爲美國、日本、德國。其中美國爲中國最大的出口貿易國家,佔中國出口市場的24.43%。

UPS亞太區醫療保健副總裁依安·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在醫療保健出口方面,中國是大參與方,我們看到中國醫療保健產品更多往北美和歐洲出口,亞洲市場以日韓爲主。”

“不僅是醫療器械,包括我國生物醫藥企業近年來‘出海’勢頭快速上升,但是從近兩年的藥企‘出海’情況中也不難發現,在全球化佈局中,貿易摩擦等挑戰無法規避,如何藉助外力減少市場挑戰也變爲尤爲關鍵。”上述券商分析師說。

“從供應鏈戰略及運營佈局角度出發,依靠單個企業、單個部門已難以覆蓋企業的業務創新和生產活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作變得更加緊密。”該券商分析師補充,“企業不僅需要保證內部生產線(如生產決策、車間運轉、庫存)的高效暢通,還需要實現與外部的緊密配合(如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下游經銷商、物流、消費等)。”

以物流服務商爲例,依安·羅表示,“滿足複雜的醫療保健產品在全供應鏈流程上的不同需求是重中之重。未來醫藥行業在物流服務方面將更多聚焦在冷鏈、監管、時效性上,如溫度監控、經過產銷監管鏈認證的質量證明文件、嚴守操作流程與有效期,符合各國政府法規要求等。”

具體來看,冷鏈方面包括通過包裝、可視化等技術控制並監測溫度;監管方面包括文件存檔及追溯能力,例如監管部門要求產品召回時,需要物流服務商配合提供三年、五年甚至更久的物流記錄;時效性方面,包括縮短產品在目的國的清關時間,協助企業更快地進入國際市場。

“對於‘出海’企業而言,在全球供應鏈高度整合的今天,跨境物流的無縫銜接對於保障這些貨件的高效精準流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在供應鏈上的每個節點都和不同的供應商合作,可能增加相關風險,能夠提供端到端一站式服務的物流服務商顯得尤爲重要。同時,‘出海’企業在進入新的國家或地區,也會考慮規模可擴性的問題,即供應鏈夥伴是否覆蓋該地區,或是否能在短時間內對該地區進行投資。” 依安·羅補充。

此外,“國際市場通常複雜多樣,與當地合作伙伴合作可以降低風險、提供本地化支持,以及更好地理解和滿足市場需求。”上述跨國醫療器械高管總結尋求合作伙伴的標準,包括雙方優勢互補、相互賦能,最終的結果是共贏且更好地服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