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片僅1%,高口碑電影《氣球》爲何沒“飛”起來?

最近,康巴小夥兒丁真一夜之間擁有了無數粉絲,但是,另一部講述藏地故事電影氣球》卻遇到了沒被多少人看到的窘境

11月20日,電影《氣球》正式上映,豆瓣評分7.9,首日排片佔比爲2.4%,但接下來的兩天便跌至1.0%,截至目前票房累計400餘萬。

導演萬瑪才旦在微博強烈呼籲增加排片:“多麼期望‘跪求排片’那樣的事件不要再發生!多麼期望給每個電影以公平的機會!多麼期望我們的電影能在大銀幕上被更多的人看到!”

電影《氣球》劇照

《氣球》由萬瑪才旦執導,講述的是20世紀90年代,達傑一家因一隻普通避孕套捲入了一系列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事件當中。

片名“氣球”是整部影片的重要意象,故事伊始,兩個小兒子正拿着用避孕套吹成的氣球玩耍,被父親達傑發現並生氣地戳破了。

後來,妻子卓嘎意外懷孕,卻趕上家中的爺爺剛過世不久,卓嘎想要打掉孩子,因爲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已經有了三個孩子,再生就要面對罰款和養育的壓力;可丈夫達傑堅決不同意,因爲上師告訴他亡靈會順利轉世回家裡,而他堅信這個孩子就是父親的轉世。

生、還是不生,成了這個家庭糾結的難題

電影《氣球》劇照

紅白氣球、母羊夢境……《氣球》中還有許多值得品味的細節,但它並非獵奇性的藏地傳奇故事,氣球串聯起這個普通家庭的喜怒哀樂,也串起了諸多有現實意義的社會話題,電影中提到的女性生育等問題,也讓不少觀衆產生了情感共鳴。

瑪才旦說,《氣球》的靈感來自於上學時北京中關村上空偶然看見的一隻紅色氣球。2017年,這個故事曾以小說的形式發表在《花城》雜誌上,相較於以往作品,這部電影也被評價爲“近年來最接近普通觀衆的一部”。

身爲藏族電影導演,萬瑪才旦近幾年受到了許多影迷影評人的關注和好評,他的三部電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和《氣球》均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競賽單元。

不同於過去在藝聯及指定影城放映的作品,萬瑪才旦的《氣球》這次選擇在全國院線放映,然而,這部豆瓣評分7.9的文藝片,卻沒有獲得高票房的青睞。

網上時常有觀衆吐槽,想看這部電影但影院排片太少,有的影院一天只有一場,有的影院安排的時間不合適,還有人說自己所在的城市甚至找不到,萬瑪才旦也在社交平臺連續幾天發出呼籲,希望增加排片。

在正式上映前,電影《氣球》也已有口碑在外,這部影片曾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展等國內外影展上收穫頗豐。

但是,正如電影策展沙丹所說,“每次在電影資料館搞影片點映交流,北京影迷的熱情,總是可以讓點映場在1分鐘內售罄;電影節展對於導演和新片的爭相邀請,就更不用說了。但藝術電影的高光時刻,也就往往只存於這少少的瞬間。”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比如是市場容量原因、題材原因還是宣發原因,這種年度最優秀的作品遭到市場冷遇都是極爲令人痛心的。”他呼籲提前觀看的影迷們在喜愛之餘,也能在購票平臺上點個“想看”,“這些都是現在影院經理排片參考的硬指標”。

電影《氣球》排片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是多年來令電影從業者們感到困擾的難題。一些觀衆將原因歸於影院不給排片,但是影院也有排了沒人看的苦衷

曾多次爲《氣球》宣傳的濟南百麗宮影城經理就在微博上探討了這一現象,“不要讓影院經理承擔所有的情懷,不要把影院經理形容成故意不給你排片的惡人”,她說,影片的排片最重要還是營銷宣傳,“宣傳做好了,就可以倒逼影院給你加排片,不用你說,觀衆的選擇就會讓影院經理妥協”。

藝術電影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觀衆入場?每當有一部好口碑的文藝片出現時,這個問題都會被反覆探討,例如,曾拿下多個電影節大獎的《羅馬》在國內上映後,最終票房只收獲509萬,最高排片佔比僅有首日達到了1.6%,可以用相當冷清來形容。

但有了“破圈”的營銷事件,也不一定能帶來正向的結果,《地球最後的夜晚》的“一吻跨年”宣傳爲片子帶來了極高的討論度,但後果是上映第二天的票房暴跌和貓眼2.6分的惡評如潮

去年,萬瑪才旦的《撞死了一隻羊》撞上《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檔期王家衛導演曾說:“0.1%的空間就代表有99.9%的進步餘地,只要你們能用心拍出好的作品,這個局面一定可以打開的。”今年,在《氣球》宣傳期間,萬瑪才旦主動提出儘量把行程安排得更滿,多與觀衆見面、交流意見。

文藝片觀衆市場的培育,仍將是個漫長的過程,增加藝術院線、影展等推廣行動是一方面,但在更具體的影片宣傳方面,除了明星發聲,是否還可以嘗試做出新的內容?讓影片更精準地觸達受衆?就像在排片的話題引發討論後,有一些觀衆評論說:“剛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

在萬瑪才旦導演發出增加排片的呼籲後,11月24日,電影《氣球》的排片有所上漲,從1%上升到2%,不知未來是否還有更多1%的觀衆,能抓住像《氣球》這樣的作品。(任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