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父母如何做到“不咆哮”

那天,在表姐家,我有幸目睹了一場“親子大戰”的全過程。

一開始,表姐和她兒子還算平和,一邊抄寫英語單詞,一邊聊着學校的趣聞八卦,氛圍輕鬆而愉快。然而,當面對那堆讓人頭疼的數學題時,氣氛瞬間急轉直下。

表姐的臉色逐漸陰沉,孩子的動作也變得越來越拖拉,彷彿每一筆都重若千斤。

特別是那道簡單的540除以45的數學題,孩子竟然半天都搞不定。

表姐一邊催促,一邊訓斥,急得臉都紅了。孩子呢,被罵得直哭,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最後,兩人竟然哭成一團,場面相當悽慘。

這樣的場景,在許多家庭中恐怕都是日常上演的戲碼。父母爲了輔導孩子作業筋疲力盡,孩子也在高壓下苦不堪言。

但即便如此,第二天,這些父母依然會堅守在孩子身邊,監視他們寫作業,彷彿這是一場無法逃避的“日常戰役”。

其實,陪孩子寫作業是個技術活,它不僅僅是單純的“陪”,更不是無休止的催促和干涉。

《教育的常識》這本書裡提到,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獨立性,而不是事事代勞。尹建莉老師也曾說過,陪讀要適度,過度的陪伴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實中,很多父母因爲愛催促、愛干預、愛咆哮,讓孩子在緊張和壓力中完成作業,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頻繁的催促,只會讓孩子心生焦慮。

萱萱的媽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催得多了,孩子反而越來越拖拉。催促不僅讓孩子感到緊張,還會讓他們失去對時間的掌控感,變得依賴父母的提醒和監督。而干預孩子的學習過程,則會剝奪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很多父母在孩子寫作業時總愛指點江山,一會兒提醒這個錯誤,一會兒糾正那個問題,結果反而打亂了孩子的思維過程,讓他們變得被動。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思考和犯錯的空間,而不是時時刻刻的指導。

至於咆哮和責罵,更是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那個深夜被父母輪番訓斥的孩子,哭得無助而絕望。父母的情緒失控,音量越高,只會讓孩子的注意力越來越難集中,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這樣的陪伴方式,無疑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阻礙。

那麼,爲什麼要陪孩子寫作業呢?

有人說是因爲孩子太小,不懂得自律;有人說是因爲作業太難,孩子不會做。但真正的陪伴,並不是盯着孩子每一筆每一劃,而是要幫助他們學會獨立。

正如劉稱蓮所說,陪讀不能成爲孩子偷懶的藉口,更不能讓父母干涉過多。孩子需要的是自主獨立的培養,而不是無休止的監視和催促。

尹建莉老師提倡“不陪讀”的理念。

她在女兒剛上學時,只“陪”了一週,教會基本方法後就不再幹涉。結果,女兒反而學會了自律,每天早早完成作業。這說明,孩子有能力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只要父母敢於放手,給他們成長的機會。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應該是監工,而應該是支持者和引導者。要想讓孩子主動寫作業,父母需要掌握一些“陪寫密碼”。

比如,創造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孩子感受到關心和理解;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幫助孩子規劃每天的任務;及時給予正反饋,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讓他們爲自己的學習負責。

這樣,孩子才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成長,逐漸學會自律和獨立。

綜上所述,父母不要扮演孩子的決定者,而應讓他們成爲自我實現者。

陪孩子寫作業,看似小事,實則關係到孩子的獨立成長。只有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變得自信和堅韌。讓孩子在學習的海洋中自主航行,風雨無阻,駛向更美好的未來。

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