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C時代落幕,技改面臨四大難點,450GW產能何去何從?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根本連聲招呼都不打。"這句老話,用在PERC技術上再恰當不過。

當下,中國光伏產業洗牌加速,p型向n型技術的升級迭代成爲不可逆轉的潮流,曾經的出貨主力——PERC產能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貶值。TOPCon電池則在快速佔領市場,2023年市佔率達30%,2024年有望進一步上升至70%。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2023年年中,已有不少企業開始計提減值PERC資產,比如隆基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和準備金超過20億元,晶科計提資產處置和減值損失13億元,天合光能則超過10億元。

近日,全球第四的電池片廠商鈞達股份,更是堅決徹底地出清了全部PERC產能。公司披露,2023對PERC電池相關資產(約9.5GW)計提減值準備8.94億元,同時全面轉向n型產能,全年n型電池出貨20.58GW位居行業第一。

據權威諮詢機構InfoLink的統計數據,至2023年12月底,已經明確宣佈關閉或停產的PERC電池產能已達50.6GW,佔總產能約10%。這意味着,目前業內現存的PERC產能還高達450GW以上。如果全部關停,意味着400-500億元資產將化爲烏有。

如此鉅額的資產淘汰,對很多光伏企業來說將是重大的投資損失,沉重的財務包袱。但不管怎樣,PERC時代已經落幕,與其駐足緬懷,不如直面更加內卷的n型時代。

從替代者到被替代

中國光伏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太陽能電池的技術迭代史。爲追求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更低的製造成本,每隔三、五年行業就會迎來一個迭代週期。PERC也未逃脫從替代者到被替代的命運。

2015年前後,光伏行業一度是多晶硅電池和BSF(鋁背板)技術的天下,當時的電池有效轉化效率在18%左右。2015年以後,PERC技術以24%以上的效率天花板和更大的降本空間成爲新的技術熱點,吸引了隆基等一衆大廠緊密佈局。

2017年以後,PERC技術進入快速成長期,用了大約五年時間市場佔比就從15%猛增至91.2%,光伏行業也全面進入PERC時代。由於PERC技術在單晶電池上的效率優勢,行業也實現了由多晶電池向單晶電池的轉換。

那些較早押注PERC技術和單晶電池的企業,也充分享受到了風口紅利。多次刷新PERC效率紀錄、被譽爲"光伏茅"的隆基綠能就是PERC技術的大贏家,公司藉此實現了由單晶硅片龍頭向組件巨頭的延伸,2020-2022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組件出貨冠軍。

硅料龍頭通威,則靠着PERC電池業務,於2018年重返全球光伏電池出貨冠軍寶座,並穩穩坐到現在。電池片廠商愛旭,憑藉自行研發的"管式PERC電池技術",自2019年至今一直保持着全球電池出貨亞軍的位置。

PERC電池的黃金時代,在2023年走到了盡頭,行業格局悄然生變。開年伊始,PERC電池利潤還高於TOPCon,但隨着組件價格的快速下跌,到下半年大量的PERC產能已接不到訂單,而TOPCon產線卻在同期保持了較高的開工率。

這樣的行業現狀,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得到印證。華夏能源網注意到,鈞達股份公告稱:"進入到2023年第四季度,行業內n型電池優勢明顯加大,p型電池盈利能力顯著下行"。

2023年以來,n型組件價格大幅下跌,在與p型產品的競爭中擁有了明顯的市場優勢。以TOPCon182雙面組件爲例,其價格從年初接近2元/W降到1.03元/W,與同尺寸的雙玻PERC組件價差縮小到0.05元/W,但轉換效率卻更高(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披露,2023年TOPCon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25.0%,遠高於PERC的23.4%)。

更高轉換效率,差不多的價格成本,意味着選擇TOPCon的客戶在光伏電站投資中可以獲取更高收益。以2023年華電集團建設的西北70MW光伏電站項目爲例,實證數據顯示,採用n型TOPCon組件平均發電增益對比p型PERC組件高出5.02%。

兩相對比之下,n型產品的優勢愈發明顯,這直接威脅到了PERC組件的生存空間。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2023年包括TOPCon和HJT在內的n型電池市佔率已達到25.6%。進入2024年,n型產品對p型產品的擠壓在進一步加劇。

在風向轉換中,光伏企業感受到的是不同冷暖,是取而代之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威脅。

較早押注TOPCon產能的企業,如晶科能源因爲踩準時代節奏得到了豐厚的獎賞。2023年晶科組件出貨量接近80吉瓦,比2022年增長100%,第五次成爲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製造商;全年實現淨利潤72.5億元至79.5億元,同比大增147%至171%。

而那些沒有及時拋棄PERC轉向TOPCon的企業,明顯感覺到了壓力。2023年9月,隆基綠與愛旭開始"調頭",宣佈全面押注BC電池技術,希望用"換道超車"來化解被動局面。

近日,隆基綠能鍾寶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亦表示,"公司的PERC產能正加速改造出清。"他還透露,爲擺脫同質化競爭,"公司很快會推出基於冠軍技術的下一代BC電池,新產品的效率將比當前市場上主流的TOPCon電池高5%。"

PERC產線"技改保命"

在n型市場份額逐漸提升的大勢下,大量PERC產能面臨被閒置、甚至淘汰的命運。假設PERC產能全部淘汰出清,將給整個行業帶來多大損失?

華夏能源網基於鈞達股份的公告數據,算了一筆賬:

鈞達對PERC設備資產出清的計提減值準備爲8.94億元;截止2023年底,鈞達擁有PERC產能9.5GW。據此計算,資產計提減值損失爲0.94億元/GW。按照目前業內現存的450GWPERC產能計算,合計將減值超過420億元。

如此規模的鉅額資產,只有歸零出清一條路嗎?很多廠商,尤其是投產晚還沒賺到錢的企業,是心有不甘的。因此,對PERC產線進行技術改造成爲了不得已的做法。

據行業媒體統計,四大一體化龍頭和TOP5電池片專業廠商的PERC產能合計接近300GW。其中,通威PERC電池產能超過60GW、隆基50GW、晶澳40GW、愛旭36GW、天合光能35GW。

將PERC產能升級爲更具轉換效率和成本優勢的TOPCon產線,可延長設備服務時限,大幅降低未來資產減值風險。由PERC產線升級TOPCon,不需要新建產線,只需在PERC電池設備基礎上,新增硼擴散等設備,進行工藝調整即可。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目前至少有三家龍頭企業已實施了PERC產能的技改升級。

去年5月,正泰新能宣佈實現海寧總部三期PERC技改TOPCon 5GW項目的量產。正泰方面表示,這是行業首家成功實現PERC電池技改TOPCon的企業。

愛旭股份在近日一則公告中宣佈,擬投資27.15億元將浙江義烏基地現有25GWPERC電池產能升級改造爲TOPcon產能,項目將於2024年下半年陸續投產。

此外,通威近日又宣佈已完成首個由PERC向TOPcon的技改項目——金堂基地二期項目,並實現首片電池片順利下線。

業內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整體來看,PERC產能升級TOPCon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個環節都需調整。其中,硅料端與產線設備技術水平關係更爲密切;組件端最簡單,主要是調節尺寸的適配,不涉及設備增減,"就是工裝換一下"。電池端則最複雜,也最關鍵。電池產線的原始設計、設備狀況、車間大小以及企業技術實力等因素都對技改構成制約。目前已公佈的技改項目,多集中於電池環節。

至於改造成本,不同產線不盡相同。以前述正泰新能項目爲例,5GW僅投資1.5億元,合3000萬/GW;而愛旭的技改計劃,則合1.1億元/GW,成本並不低。

"每家產線的原始設計、車間大小、設備運行狀況等各不相同,改造難度不一,價格自然也各不相同"。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華夏能源網,新建TOPCon成本爲3億元/GW左右,即使付出每GW上億的成本,技改這條路也明顯很值。

技改升級四大難

當然,超400GW的PERC產能全部改造是不太可能的。"PERC產能不一定能全部升級,有些就直接淘汰了,或者閒置着。"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對華夏能源網表示。

技術改造之難,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技改的第一關,要看產線是否具備升級的基本條件。

業內普遍認爲,2019年之前建的PERC產線基本不具備升級TOPCon的條件,"大概率是直接淘汰"。具體的原因,按照某電池產線負責人的說法是,技改升級要增加機臺,而2019年以前的產線車間普遍沒有預留空間;另外,就是尺寸兼容的限制。近幾年的新機臺工裝夾具尺寸能兼容到230mm,而以前的機臺估計到166mm或者182mm就已達極限了,改造要花大價錢,還不如買新設備。

即便是近兩年的PERC產線,也不一定都能完成改造升級。另一家大廠高管就對華夏能源網直言:他所在企業此前預留了改造空間,但後來發現改造的問題很多,最後總算賬划不來。

其次,新設備投資成本高企,需衡量投入產出比。

一位券商投資顧問表示,PERC產線的升級改造,勢必帶來新的設備投資成本和(升級後的)生產成本。比如,TOPCon技術需要的新設備包括納米級的鈣鈦礦塗層設備等,投資成本較高。"如果企業沒有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那麼升級可能會變得不現實。"

即使設備和成本的關過了,還要面臨生產工藝這一大關,要考慮到新舊工藝的兼容性。

"一個典型問題就是電池片效率和良率遲遲上不去",《策哥論光伏》創始人胡志強告訴華夏能源網:有企業人士曾反應,他們的p型改n型生產幾個月了,直通率只有30%左右,"感覺虧大了"。

做TOPCon並非設備的簡單拼接,還有十幾道複雜工藝需要整合,還要對關鍵工藝技術持續改進迭代,最終達到轉換效率、良率以及非硅成本各項指標的均衡。這些都非常考驗電池廠商的技術研發、生產和管理經驗。

不僅僅是電池環節,硅片環節產線的升級也並不容易。去年8月,TCL中環在投資者交流會上曾提及,"TOPCon會對單晶有更高的要求,也是行業新進入者或者對半導體理解不夠的公司做TOPCon時突然發現以前做PERC的時候很簡單,n型便很難"。

此外,技改資金缺口也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自去年8月以來,隨着IPO和再融資口子的紮緊,光伏融資熱明顯退潮。前述資深人士就表示:"都融不到錢了,怎麼升級?哪來的錢升級?"

綜合來看,成本控制、工藝兼容、資金籌措這幾大關難倒了一大票企業,其中不乏一些資深老廠。這也難怪,此前儘管通威股份宣佈了其第一個項目技改成功,但也表示"不是所有的產線都會進行升級",公司會綜合考慮改造的經濟性和成本,看投資之後整體是否值當。

除了升級TOPCon,拯救PERC產線還有另一條路,即升級PBC方向,隆基選擇的技術路線即是HPBC。但升級後的產線,也同樣面臨良率爬坡難題。有業內人士表示,行業龍頭將良率從93%做到95%用了至少大半年時間,其他企業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很難說了。

每一次技術迭代,對企業是考驗、也是機遇,對行業則意味着新一輪的格局重塑。p轉n大潮下,技改升級抑或是淘汰計提,都是艱難選擇,這也正在成爲光伏行業走向更高階段的"陣痛"。

正所謂有得必有失、世事難兩全,不同企業的不同選擇,將決定着在座次表上是向前進還是向後退。這一次,可能又到了重排"琅琊榜"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