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產業何去何從?

國產小汽車國內市場佔有率從2004年的87.2%降到現在的49%,汽車製造業希望降低與整車關稅接近的零組件關稅稅率,合理調整終端產品與其零組件之關稅級距,更是臺灣整車廠生死存亡的政策調整需求。

臺灣的汽車產業含零組件年產值約新臺幣5千億元,佔全國製造業總產值約3.5%,從業人數約9萬人佔製造業就業人數約3.4%,對於發展了一甲子的國內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究竟何去何從,引發國人的關注。

回顧我國汽車產業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各項進口限制措施,包括限自歐美地區進口及關稅配額制度迄今已逐步完全解除,小汽車的進口關稅稅率也從30%逐步調降至入會承諾之最終降稅稅率17.5%。此外,爲鼓勵國內汽車廠開發車型的自行設計抵減貨物稅措施,支持汽車零組件業發展的自制率規定,都因違反WTO規範在我國加入WTO後隨之取消。

臺灣汽車產業在加入WTO後,經過近20年的發展,國內小汽車市場已鈍化並穩定每年約在30萬輛上下。國內市場佔有率在2004年達到最高峰後逐年衰退,至今已衰退了44%。整車外銷方面則由於世界各區域貿易協定(RTA)陸續成型,也從2015年高峰之95,000輛衰退至2018年之23,000輛。汽車零組件產值以外銷售後服務市場(AM)爲主,穩定維持在2100多億元,外銷超過九成,其中約四成銷往美國AM市場。

綜合以上汽車產業國際趨勢及國內現況,筆者認爲我國汽車產業後續長期發展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一、臺灣汽車市場飽和且內需市場小,建議整車的發展需要靠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弭平擬進入市場之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

二、爲降低成本及分攤風險應積極進行全球化分工合作之際,切入國際車廠的OEM供應鏈。

三、由國內唯一具有車輛電子系統整合能力之華創車電帶頭,結合國內電子資訊業者共同拓展國際汽車電子,進軍電動車或自動駕駛之市場。(本文作者/謝國倫-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生、研發機構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