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精準醫療 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成趨勢

異位性皮膚炎等慢性皮膚疾病過去多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但治療中仍可能復發。醫師指出,隨着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研發,可透過精準治療讓患者更快恢復生活品質。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於5月24日至26日舉辦2024AMWC Asia-TDAC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春季學術討論會,主題聚焦再生醫學在皮膚科學、美容醫學以及抗衰的最新進展與應用,並探討小分子藥物等用藥趨勢。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臺北長庚林口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皮膚科的精準與創新醫療時代已來臨,隨着對於皮膚免疫疾病分子機轉的瞭解,及製藥技術發展,近年來有不少生物製劑與小分子標靶藥物陸續被研發出來,使皮膚疾病治療不再只是傳統的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劑。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志強說明,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癢疹、白斑皮膚疾病等,都是免疫系統疾病,因爲體內激素有問題造成。以慢性蕁麻疹爲例,就是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造成過敏,傳統治療會吃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緩和症狀,但無法有效阻斷疾病,吃藥過程中還是會繼續發生。

陳志強說,近年發展出生物製劑,可以對抗免疫球蛋白,讓患者得到較好治療,不過藥效發揮較慢;小分子標靶藥物則是針對疾病的進展部分,阻斷下游發炎反應,可更快速治療疾病,更可以讓病人回到較好的生活品質。

陳志強說明,未來生物製劑與小分子藥物可擇一使用,或配合病人生活需求兩者搭配使用,先在患者急性期以小分子藥物控制病情,長期則可靠生物製劑針劑維持療效,爲病人皮膚問題找出精準解方。

不過,陳志強指出,因產生疾病的誘發原因會持續存在,這類疾病不會斷根,屬於慢性疾病,因此患者仍要做好保養,例如異位性皮膚炎就要擦乳液,讓皮膚保持溼潤,才能減少對藥物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