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I來了,壓力給到華米OV

蘋果AI終於來了,華爲、小米、OPPO、vivo這些手機廠商反倒沒那麼緊張了。

北京時間6月11日凌晨,在將近兩個小時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主要做了兩件事,前一個小時介紹六大平臺的系統更新(包括visionOS 2,以及iOS 18、watchOS 11、iPadOS 18、macOS Sequoia和Audio&Home),剩下一個小時,都交給了AI。

蘋果把你能想到的場景,都用AI改造了一遍,核心功能包括:寫文章、總結本文、搜索問答;生成各種各樣的圖片、視頻和表情包;錄製、轉寫備忘錄和電話裡的語音……

蘋果發佈會上一邊介紹AI,公司股價卻短暫狂跌,市值一夜掉了5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13億元)。

市場看跌多半是因爲蘋果AI沒有達到外界預期,有手機行業從業者評價,這些功能國產AI手機基本都有了,而且國內手機廠商基本都是自研大模型,蘋果卻接入了OpenAI的最新一代GPT-4o模型。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還藉此抨擊蘋果“出賣用戶隱私”。

可是,就在蘋果AI亮相後的一天,蘋果股價反而飆升到歷史新高,市值一夜大增2142億美元。

經過一天的市場發酵,分析師們認爲,雖然蘋果AI沒有革命性突破,但將刺激iPhone的銷售。蘋果AI目前只支持iPhone 15 Pro系列的兩款手機,以及之後的iPhone 16系列。

截至美東時間6月12日收盤,蘋果股價爲213.07美元,總市值3.27萬億美元(約23.67萬億元人民幣),略低於微軟的3.28萬億美元,距離重奪美國最有價值公司的地位僅一步之遙。

現在最值得探討的問題是,蘋果股價爲什麼忽高忽低,和其他手機廠商對比,蘋果AI含金量如何?該怎麼看待它與OpenAI的合作、理解蘋果的AI路線?

AI功能創新不足,賣貨纔是真的?

別人家的AI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蘋果搞了個新概念,把自家AI的核心繫統叫做Apple Intelligence(蘋果智能),大有“重新定義AI”的意思,外界的期待值也被吊到了最高。

蘋果AI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單純從功能來看,蘋果AI的確沒有什麼新故事。

被重點介紹的語言和圖像生成功能,如文本生成、文本潤色和整理、重寫校對,提煉想法、根據現有內容補充餘下部分;生成不同風格的圖像、表情、AI圖片搜索、圖片消除……這些已經是國內手機廠商的標配AI功能。

除此之外,iPhone終於支持通話錄音(被錄音方會收到通知),還能生成錄音摘要,在蘋果用戶眼中是“本次最強升級點”,但不算創新。

對比手機友商,蘋果AI的強項在於,能主動分析複雜信息,並跨多個App執行操作。

蘋果AI有一項功能是Priority Notification,即讓AI幫你判別通知的重要性,並重新排序。它會把緊急、重要的信息展示在通知列表上方,同時減少其他信息對你的干擾。

你不用再專門打開一個App或網頁,就能直接調用AI功能,比如,寫備忘錄時,讓它插入會議音頻、整理會議摘要,再分享到郵件裡併發送出去。

你也可以直接開口說,讓智能助手Siri跨App執行指令。升級後的Siri能理解、執行復雜且連續的指令。比如,你可以讓Siri查找航班信息,讀取降落時間,再在日程中確認是否有空,最後在地圖裡顯示最佳路線。

Siri還有語義索引功能,可以進行復雜搜索。比如,你想找到某個朋友之前發的一本書的書名,但忘了是在消息裡還是在郵件裡,Siri能跨應用搜索;再比如,你填表格時需要輸入某個證件號,Siri能從圖庫中找到證件照片,從中提取號碼,並自動填充信息。

如果你不想或不方便跟Siri說話,也可以直接給它打字,或讓它看屏幕。Siri支持文本輸入,能自動理解上下文;也有屏幕感知功能,能識別並處理屏幕上顯示的信息。

多位蘋果用戶對此次升級最明顯的感知是,Siri終於靠AI重新活過來了。但讓很多用戶失望的是,蘋果AI拋棄了不少老用戶。

蘋果AI會登錄三端操作系統(iOS 18、iPadOS 18、MacOS 15),但對芯片要求很高,只支持A17 Pro(手機)或M系列芯片(平板和電腦)。

平板和電腦還好,過去三到四年的產品大部分都支持,但手機目前只支持iPhone 15 Pro和15 Pro Max,以及之後上市的iPhone 16系列。

手機行業從業者趙肅稱,蘋果這套AI能力其實可以兼容更前代的設備。但作爲一個硬件設備商,蘋果AI最終要爲銷量服務,尤其是iPhone賣得不好的情況下,蘋果靠AI刺激銷量的焦慮已經擺到了明面上。

AI能刺激iPhone銷量嗎?CNBC預測有可能會在秋季時帶動一輪換機潮。但Forrester分析師Dipanjan Chatterjee認爲,蘋果的這些AI功能還不足以創造一個新的追隨者羣體。

用戶體驗,贏了?

過去一年,安卓陣營瘋狂追AI手機的風口,尤其是2023年下半年以來,各家搶着給智能手機裝大模型、運行各種AI應用。

結合各家的介紹,功能大同小異,集中在生成文字、圖片、生成式推算等方面,用戶可以用語音指揮AI助手來實現。

「定焦」製圖

比如,蘋果AI有的通話摘要、圖片消除,OPPO Find X7都有;蘋果AI有的翻譯、語音轉錄、修圖,三星Galaxy S24系列也有;一個月前,谷歌的AI搜索已經可以做到文字搜圖片、搜視頻。

與此同時,市場對蘋果AI的期待值水漲船高,都期待蘋果玩出些新花樣。晚一年跟進的蘋果AI,到底是後來居上還是勉強追上?

趙肅告訴「定焦」,對比國內手機廠商,蘋果AI的確沒有顛覆性的功能,但它對AI的整合是最成體系的、最完整的,也是最方便用戶使用的。用戶不再需要來回切換App,換設備時也不需要重新培養習慣。

舉例來說,同樣是手機上的語音助手,蘋果的Siri可以跨應用執行復雜操作;國產手機廠商的語音助手在接入大模型後,多是強化了語義理解的對話能力。

再比如,你在iPhone上訓練的使用習慣,在iPad、 Mac上一樣適用;這一點即便是國內手機廠商裡,設備間互聯互通做得最好的華爲都做不到,因爲華爲鴻蒙系統還沒用到電腦上。

蘋果這種跨應用、跨設備的系統級AI體驗,在行業裡是第一次實現。究其原因,它有安卓廠商沒有的優勢。

蘋果的軟硬件和應用生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套閉源系統,讓它對生態有非常強的控制能力,讓模型能夠跨App調用各種接口、跨App訪問數據。這樣,生成式AI能力才能深入集成到系統裡,全局化、跨App地運行起來。

而安卓廠商用的模型沒有統一,安卓生態又高度開放,系統和第三方App之間往往受限於權限問題,導致各種AI能力只是浮於系統表面的獨立功能。

蘋果稱,自己的AI功能可以在數百種App內以及跨App操作。但它的野心不止於此,蘋果要利用生態優勢,讓效果最大化。

蘋果專門設計了一套全新的框架,並公佈了第一批AI配套的開發工具,讓開發者通過App Intents API、Image Playground API,將自己的App功能接入蘋果AI。

當Apple Intelligence和Siri兼容更多App,蘋果就能優化更多用戶的使用體驗。

舉個例子,蘋果發佈會上演示了AI是怎麼處理郵件的,這對國外用戶可能非常剛需,但國內用戶不見得需要,許多企業辦公用的是釘釘、騰訊會議等應用。如果用戶問Siri,某個同事預訂的騰訊會議的時間,它可能獲取不到這個信息,只有騰訊會議接入了蘋果AI,用戶體驗才能更絲滑。

自研大模型,落後了?

這場發佈會後,外界對蘋果AI的評價褒貶不一。看衰的一大原因是,蘋果沒有介紹自研大模型,反而“開放”了外部大模型。

Siri是外部模型的入口,目前接入了OpenAI的GPT-4o,用戶不需要註冊賬號也可以使用。

「定焦」製圖

反觀國內手機廠商都選擇自研大模型,對自有生態格外重視的蘋果,爲什麼在大模型上走開放式AI路線?

實際上,蘋果AI有兩套模型,以自己訓練培養的大模型爲基礎,外部模型ChatGPT爲輔助。

其中,自研大模型的數據處理方案是端雲結合,大部分交給本地的端側模型,還有部分交給跑在服務器雲上的模型。

不過,蘋果沒有公佈端側模型的信息。只是蘋果公司軟件工程高級副總裁Craig Federighi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說,蘋果在iPhone上運行的大語言模型有大約30億個參數。

ChatGPT在蘋果AI中的作用只有一個:當蘋果自己的大模型解答不了某些問題時,Siri會詢問用戶是否使用ChatGPT 4o。

看來,蘋果只是給ChatGPT留了接口,把它作爲Siri的一個外部“掛件”,並沒有讓GPT滲透進系統底層。換言之,蘋果AI的主力是自己的模型,而非依賴外部模型。

但接入ChatGPT這類通用大模型,還是給蘋果增加了數據隱私風險。

即便蘋果不斷強調把隱私保護放到了重中之重,稱只有在必要且被用戶允許時,才使用外部AI模型。但有些人還是不相信,馬斯克就以數據隱私威脅爲由,公開反對蘋果接入OpenAI。

這必然有商業競爭的成分,但也多多少少反映出蘋果在開放與封閉之間的無奈。

在AI領域創業者李敬看來,蘋果當前的困境是,封閉的系統限制了AI模型的發展速度,於是,接入第三方大模型,爲自研大模型進程爭取時間。可“開放”又與蘋果一直強調的數據保護存在矛盾。

現階段的蘋果需要OpenAI,OpenAI也看上了蘋果手上十億級的移動設備用戶量、最高頻的使用場景,但雙方的“綁定”並不牢固。

對於蘋果來說,OpenAI不是唯一的外部合作方,未來,可能會接入谷歌Gemini等其他AI模型。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蘋果發佈會上極力弱化OpenAI的存在感,全程106分鐘的發佈會,直到第100分鐘才第一次出現了ChatGPT。OpenAI CEO薩姆·阿爾特曼到了WWDC現場,卻沒有登臺發言。

2023年以來,蘋果AI掉隊的聲音不斷,雖然2023年一整年,它收購了32家AI公司,投資比谷歌、Meta、微軟等科技巨頭更積極,但蘋果自身始終沒有大動作。

這場WWDC之後,蘋果AI仍然談不上領先,但不止一位受訪者提到,無縫銜接、體驗絲滑本身就有巨大價值。蘋果做AI的方式也提供了一種思路,大模型本身不必成爲超級APP,它可以打造一個超級生態。其他手機廠商也可能會借鑑蘋果這種體系化的架構。

接下來,蘋果AI還面臨許多不確定性。

發佈會上演示的AI效果有多少是已經實現的代碼,有多少還在PPT階段,外界還不能確定。

蘋果只是說,今年夏天,Apple Intelligence將推出美國英語試用版,今年秋天,正規Bate版將推出部分功能,其餘一些功能、平臺和語言版本將在明年陸續推出。

也就是說,2024年,蘋果AI只支持英文,只能在可以使用ChatGPT的國家和地區使用。最終,國內用戶能使用多少功能、中文效果如何?蘋果訓練的大模型會比國內現有的大模型更先進嗎?AI能挽救iPhone一季度跌出中國手機市佔率前五的現狀嗎?

這些問題都是未知數。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趙肅、李敬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