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黃芪,新款“養生水”悄然走紅
網絡上各種養生潮流層出不窮,近期“黃芪蘋果水”悄然走紅。有人說它可以補氣血,有人認爲其可以健脾胃,不過也有人直言“喝了幾次上火不舒服”。記者注意到,蘋果和黃芪的組合出現後,各種瓶裝飲料、袋泡茶、自家煮的配方也多了不少。相關專家認爲,對於“蘋果+黃芪”,目前並沒有發現有古籍記載,從實驗的角度來說也沒有統計出足夠的樣本量,是否有用並無依據,需因人而異。
“平時容易手腳冰冷、皮膚蠟黃、臉上沒氣色的女生一定要堅持一週喝2~3次,一段時間後會發現皮膚紅潤有光澤了!”近來“黃芪蘋果水”吸引了衆多養生愛好者的注意。在社交平臺上,多篇分享如何在家自己煮蘋果黃芪水的筆記收到大量點贊、收藏和轉發,其食材主要包括蘋果、黃芪、枸杞、紅棗、麥冬等。在商超裡,也不難發現已經調配好的“蘋果黃芪水”飲料,配料大差不差,同樣是“蘋果+黃芪+紅棗+人蔘”。
“想着喝蘋果黃芪水調調,本來是自己買了蘋果和黃芪,還有紅棗、枸杞這些,但是我喝了三四天之後嗓子和舌頭就開始痛了。”網友“ciocoin”覺得,自己煮蘋果黃芪水很難掌握好比例,很容易上火。同樣的感受也出現在網友“C'estlibre.”身上。在分享帖中,她表示由於自己每天總是提不起勁、很懶,總感覺到脹氣,晚上睡覺也不踏實,便想着試試看喝低成本的蘋果黃芪水,“連着喝了兩週,晚上睡覺的時候狂爬起來喝水,感覺乾乾的,身體熱熱的,而且臉上還冒出幾個痘痘。”
那麼蘋果黃芪水真的可以作爲今冬養生“頂流”嗎?泰康仙林鼓樓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趙春江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目前沒有發現相關的文獻記載,藥物各有偏性,體質不同,情況各異,還是要謹慎服用。
“實際上配方里面的幾味食材、藥材還是不太一樣的。”他介紹,比如蘋果味甘、性涼,善於生津止渴、幫助消化,而黃芪微微甘、性偏溫,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昇陽固表。“這裡就帶來個問題,比如非氣虛型高血壓患者,甚至是中風或者腦出血的患者就不建議吃黃芪盲目補氣、提氣。”
同時,趙春江告訴記者,在“蘋果黃芪水”中常出現的“搭子”紅棗是甘溫屬性,能夠健脾補血、調和藥性,但少部分人羣也有上火的可能。相對來說,枸杞就比較平和。“所以具體有沒有效果或者有沒有不良反應,也要看具體的方子,有些方子里加了性微寒的麥冬,可以泄熱生津,可能就中和一些。”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也就是個體化的診療。比如明確需要滋陰,可以用點麥冬;明確氣虛了用點黃芪也是可以的。建議不要神話某種東西,所謂蘋果黃芪水絕對不是‘神水’或‘元氣水’,核心問題還在於是否適合、當用不當用。”在趙春江看來,如果只是單純的黃芪水,那對於溼熱體質、陰虛體質就不太合適。
“還有一種體質叫特稟質,也就是過敏性體質,也需要提防會不會出現過敏反應,所以說在不清楚體質的情況下,其實最安全的還是白開水。”專家提醒。
記者注意到,每逢冬季便有很多人無精打采,“補氣血”成了養生關鍵詞。對此趙春江主任建議,氣虛者可以用黃芪補氣,相對平和一點的可以選擇紅棗補養氣血,對多數人羣都是可以的。花生衣也是不錯的選擇。當歸是補血的佳品,但是有一定芳香的氣味。“桂圓和龍眼也是補氣血的食材,但是性偏溫,有人吃兩三顆就容易上火、口舌生瘡,這些都需要注意。”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