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的下臺倒數(下):造反!保樸派的斷尾求生

因秘線實權風暴而民憤高漲的韓國社會,終於在連番的抗爭中出現了政局突破點。圖爲首爾的反樸槿惠示威。 圖/路透社

崔順實案爆發後,朴槿惠的新世界黨實際上也分崩離析。而在護航近一個月而遍體鱗傷之後,新世界黨內也密謀倒戈,希望藉由朴槿惠的「自願下臺」,爲新世界黨的政治延續爭取關鍵的時間....。

隨着彈劾漸漸逼近,護主心切、要求朴槿惠總統「挺住」的親樸派,在民憤高漲而持續靜默一段時間後,突然有了大動作。

親樸派成員在28日會晤後,正式做出結論:希望樸總統在「保持自己名譽」的前提下,自動下臺。

新世界黨內的親樸派,除現任黨魁李貞鉉外,還有連任7屆國會議員至今,資歷比樸總統還深的大老徐清原、曾任樸總統內閣副總理的崔炅煥等人。每當樸總統發生任何問題時,他們總是積極「護駕」,徐清原日前更公開說道:

這幾天,親樸派的言行相對保持神秘,沒有公開具名錶明立場。一位親樸派議員表示:

「作爲總統,要走上彈劾程序,是多麼可恥的事…」 圖/美聯社

要求樸總統「有秩序地下臺」,看來已成不少親樸派成員的共識,至少,是長期主張拒絕總統下野的親樸派,立場上的一大轉變。但親樸派的黨魁李貞鉉,卻表示反對,他只表示:「樸總統爲國爲民,對走哪條路最好,她正聽取各種意見,不會不參考(親樸派)這樣的意見吧。」

「有秩序地下臺」的主張,早先能在部分在野陣營人士口中聽到,由於擔憂總統當場請辭,就得在60日內提前舉行總統大選,如此將讓政局出現混亂,若總統「有秩序地下臺」,先預告離任日期,同時釋權成立過渡政府,對國家衝擊將能減低。

但如今由親樸派拋出這樣的主張,已暴露出兩個問題:第一是他們已體認到,若彈劾案持續走下去,將很可能過關;第二是他們完全沒有爲總統被彈劾後、緊接而來的大選,做好準備。

與其讓彈劾啓動,不然先行出手制止,爭取更多準備時間。事實上,不少親樸派成員仍認爲,「倒樸」聲浪只是一時,待數月後,民意自然會迴歸,新世界黨在下次大選仍有機會「逆轉」,最糟的情況,也不會輸得太難看。

對外人來說,如此看法,可能過於天真或一廂情願,但目前在野陣營也跟自己一樣,還沒對可能出現的「緊急大選」做好準備,而且多人都對角逐總統大位躍躍欲試,若無法成功整合,呈現各方割據,親樸派判斷,新世界黨並非沒有勝算。

對於新世界黨來說,與其讓彈劾啓動,不然先行出手制止,爭取更多準備時間。圖爲11月19日,在首爾聲援朴槿惠總統的新世界黨支持團體。 圖/路透社

親樸派的大動作,可能還有另一個盤算:爲了修憲。新世界黨院內代表(國會黨團幹事長)鄭鎮碩日前才表示:「以國民同意爲基礎,在制定新憲法後,依此就能調整朴槿惠總統的任期…情況日漸艱難,問題越來越複雜,我們必須擁護憲法價值走出去,現在除了修憲,別無他法了。」

將總統任期縮短爲4年並可連任,藉此讓上任將滿4年的樸總統,在明年3月離任,這樣樸總統就能同時擺脫「被彈劾」或是「被迫自願下臺」等不光彩境遇。

目前南韓憲法規定,延長任期或連任制度變更,對現任總統並不適用,但縮短任期卻無限制,亦即修憲若通過,樸總統將可適用。另外,藉由修憲,也能順道將總統的過大權限,分配到總理身上,讓國會更有力量能監督。但修憲經國會提出後,還得交付全民公投,過程並不容易。

對修憲主張,在野陣營立場不一。共同民主黨算計的是要趕快彈劾樸總統,國民的黨與正義黨則認爲,修憲能「一箭雙鵰」,是頗具效率的方式,各黨爲此又是一陣叫囂。

共同民主黨黨魁秋美愛對此批判道:

參與倒樸示威的首爾市長樸元淳(左)與共同民主黨黨魁秋美愛。對於新世界黨的修憲盤算,反對黨多表示不以爲然。 圖/歐新社

有意再戰總統大選的文在寅(圖),也參與了反樸槿惠的光化門示威。 圖/歐新社

目前聲勢最高的前黨魁文在寅昨天(28日)接受JTBC電視臺現場專訪時表示:「我很早之前就講過修憲的必要性,上次大選時也把修憲納入公約…但我認爲現在不是談修憲的時機,而是要專注讓總統下臺。」

共同民主黨目前希望集中火力在彈劾總統上,但國民的黨在加入彈劾的同時,也不派除籠絡更多新世界黨「非樸派」議員一起合作,讓總統倒臺,對修憲問題,也持正面看待。

國民的黨非常對策委員長(代理黨魁)樸智元日前也批評,文在寅不願接受過渡內閣,又反對修憲,是在顯露自己的野心;但他今天(29日)早上表示,加入彈劾的行列,程序不會因此停止。

對新世界黨親樸派成員要求樸總統「名譽下臺」,青瓦臺表示,意見已傳達給樸總統,對要自行離任、面對彈劾,還是接受修憲,並未清楚表明立場。

這周,除彈劾案將交付表決外,檢調對崔順實事件的搜查將告一段落,緊接上路的是國會通過所成立的特別檢查(獨立檢察官專案調查)與國政調查(議員親自質詢),對崔順實幹政事件釐清究責,步步對樸總統進逼;目前預料她可能在本週對國民發表第3次道歉談話,南韓政局關鍵一週,就看樸總統如何決斷。

朴槿惠還撐得住壓力嗎?南韓政局關鍵一週,就看樸總統如何決斷。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