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中國式教育國際化——第三屆大灣區名校長十人論壇紀實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必將促進教育國際化的進一步融合和發展。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最大的問題便是對於“國際理解”的威脅,基於曲解或誤解的“價值觀地緣政治”敘事可能越來越深刻地制約全球行動。在這一語境下,可以說,全球治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更需要跨文化的理解。同樣,中文國際教育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更需要確立自覺推動國際理解的意識。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人民幣,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作爲中國快速融入世界的一部分,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國際化同樣起着標杆性意義。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中第八章第一節明確提出了“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爲教育國際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隨着新修改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落地,深圳、廣州等地一批以培訓資質創辦的國際學校紛紛關停。

4月2日,在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前夕,教育部及地方教育部門相關領導、專家、灣區名校長齊聚廣州市荔灣區愛莎外籍人員子女學校,隆重成立了灣區(廣東)教育研究院教育國際化研究中心,並舉辦了中國式教育國際化第三屆大灣區名校長十人論壇,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論壇由灣區(廣東)教育研究院陳二泉主持。

馮增俊(廣東省人民政府督學、廣東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教育國際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寫的一本書《當代比較教育學》裡有論述。在百年大變局的形勢下,原來世界格局是美國爲首的霸權、霸道、霸凌主義,目的是收割全世界,致使教育國際化有殖民化的傾向。我們中國式教育國際化要立足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世界新的格局、新的秩序,教育擔負有重大的使命,立足中國大地辦國際化教育,辦對的教育,辦真正有用的教育。培養“天下爲公”和平發展的世界公民。

陸辰洋(教育部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廣東中心主任):感謝陳院長的邀請,我想:國際化教育包含國際學校,同時也包括教育的國際化。培養國際視野的人才是我們教育的一個方向,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學校都可以也應該走向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們能走出去,還能回得來,那麼我們就需要幫助孩子們構建文化自信,擁有民族自信。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在教育部的領導下,搭建國際青少年人文交流平臺,爲學校構建國際氛圍,培養具有人文交流能力和素養的老師,培養具有國際理解的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讓我們走向世界,讓世界更瞭解中國。

主持人:賀誠校長,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爲一個教育國際化的前沿城市,教育國際化課程如何落地?如何實現教育國際化課程的本土化?

賀誠(澳門教業中學校長、粵港澳大灣區校長行 動聯盟主席團成員、中華國際文憑學校協會副會長):教育的終極是指向人的發展,教育的核心功能是通過課程來完成的。無論是IB課程還是ALevel等國際化課程,都不是封閉的、僵化的,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中國課程要從國際教育中借鑑吸收,提倡跨學科,超學科融合,提高表現性評價。國際課程本土化,本土課程國際化。堅持明確的育人標準:家國情懷、傳統根基、世界眼光、生命底色,以中國立場看世界。

教育國際化始終面臨如何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矛盾。在單一與多元、傳承與創新、國際化與本土化中把握好平衡。真正的國際化,並不是全盤照搬,而是一種理念、形式和方法上的借鑑,是培養心繫中華、胸懷天下、會通中西、學貫文理、個性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才。

張柏祥(廣州荔灣愛莎文華學校校長):廣州荔灣愛莎是在新的《民促法》落地後,爲滿足大灣區經濟飛速發展的需求而誕生的教育國際化學校,一校多制,既有外籍子女學校,專門招收在大灣區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就學,也有愛莎文華學校,招收國內學生,既有普通高中,也有國際高中,能夠滿足大灣區人們對多樣化教育的需求。學校鼓勵不同,尊重差異;採取一人一課表、一人多導師的辦學特色,全方位實施個性化的教育。學校計劃提供IB、A Level、藝術項目、AP選修、國內高考等主流課程及考評體系,多出口的課程體系,輔助多元化的升學渠道,助力學生通向世界頂級學府。國際教育要讓融合創新點亮未來。

麻金鐘(東莞市嘉榮外國語學校初中部校長):中國當代教育有四大趨勢,教育全員化、教育終生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國際化。國際化教育不是過洋節,說洋話,這些都是國際化教育的表象。國際化教育的核心是批判性的融合國外的教育思想、方法和原則,掌握了國際化教育的思想方法和原則。有了這種思想和原則,用什麼教材來教,都是國際化的教育。在雙語或多語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紮根母語文化的自信自尊但不自大的寬廣胸懷和一種同理心,包容力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勝任力。

教育國際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能立足於本土,放眼於世界,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

國際化教育是一個區別於傳統教學的名詞,是一個階段性的概念,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進入到現代化教育階段,所有的學校都是國際化教育的學校。中國教育現代化實現以後,國際化教育這個概念不再存在,所有的學校都是國際化的學校,培養的學生都具備跨文化理解能力,都具備國際競爭力。世界融合到一定程度,全球經濟一體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後,中國的教育就是國際化的教育。

國家的政策、經濟、社會、科技決定着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政策,國家對境外課程和外教有了規範性治理;經濟,也正因爲中國經濟發展奇蹟,促進了中國教育國際化的繁榮,疫情期間GDP增速放緩,也對國際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影響;第三社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和戰爭對國際化教育的影響巨大,三年疫情人與人的交往被阻斷,國際化教育發展緩慢,甚至是停滯;最後一點科技,當下人們對人工智能討論很火爆,尤其是ChatGPT AI智能對話機器人對教育的衝擊,各國所面臨的教育問題也出現了一種世界範圍內的一致性,各國教育正面對一種共同的挑戰。面對顛覆性的技術變革帶來的行業衝擊,國外的教育和我們一樣面臨挑戰,並沒有相比我們有多少優越感。

總之,教育的國際化就是用國際視野來思考、把握和發展教育。作爲學校管理者,要用未來的眼光看今天的教育,用國際的視野思考發展明天的學校。

張潔(廣州市星執學校國際教育部主任,南執高級中學監事):在全球化背景下,基於中國的發展,教育國際化就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基於這一目的,再結合大灣區優勢,如何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我想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大灣區的政策優勢,通過制定外籍教師的人才引進政策、資歷審覈制度,確保先進經驗先“引進來”、“坐得正”,再通過雙向留學、涉外辦學、人文交流、雙邊多邊教育合作與全球教育治理等項目,實現培養我國需要的國際化人才,在汲取先進知識的同時進行文化輸出,提升國家形象,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而教育國際化,就是要站在自己國家的立場上,從民族國家的立場出發,強調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與本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相結合,並立於全球化的角度考慮培養誰、怎樣培養。

王繼亞(廣東省升學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根據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全球各地區中小學教育水平調查顯示,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水平排在全球第一位。受到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影響,新加坡教育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傳統及獨特魅力。

如今,新加坡教育更重視對學生“德”的教育,新加坡教育部也設立品格與公民教育組,全面規劃學生的品格教育課程,迴歸以學生爲本,發展全人教育的目標,把道德品質的培養放在第一位。“未來學校”是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些未來學校並不是科技學校,而是用科技來輔助教學,這些學校會培育學生的軟性技能,注重學生整體的發展。

同時,新加坡教育部非常重視教師培養,以實用主義爲核心,提出其教師應該走在時代的前列,應勢而變,勇於創新,將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烙上鮮明的時代印記。形成與時代相適應的開放觀念、戰略觀念、時效觀念、競爭觀念、信息觀念等。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培養高素質的學生。

新加坡沿用英聯邦教育體制,並結合本地特色,制定了一套受國際高度認可的優質教育體系,學分互認,利於每個學生在何地何時都能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新加坡的教育體制致力於滿足實現個人價值與培育人才的需求,一直倡導並支持終身學習的理念。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借鑑和學習的。用國際的眼光審視了國際的教育,用國際的視角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我深深感受到教育責任之大,也必將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改變教育方法,爲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劉萬慶(廣州市增城區暨實學校總校長):新時代教育的論述:中國將加強同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推動人類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那麼未來社會需要怎樣的國際教育呢?

第一,幫助孩子發現自我,成就更優秀的自我。培養興趣、開發潛能、增強自信、點燃激情、張揚個性。第二、拓寬知識的廣度與思維的深度。在打好語言基礎同時,做到五育統籌,突出重點,全面發展,面向未來。加強編程、人工智能、STEAM,發明創新等方面知識的教學。站得高,看得遠,有主見!第三,建立多元文化價值觀。擁有多元文化價值觀,學會包容,學會吸收,學會接納,讓他國先進的文化、先進的技術爲我賦能,加快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步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後,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學得好,出得去,回得來!世界人,中國心!

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爲:終身學習者,探索創新者,問題解決者,快樂生活者,責任擔當者,忠心報國者。

教育國際化一直是當今教育的重點關注問題,從民族國家的立場出發,強調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與本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相結合,並立足於全球化的角度,如何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我們探討教育國際化得核心問題。

我們今天成立的灣區(廣東)教育研究院教育國際化研究中心將和各位同仁一道,最大程度利用好大灣區的政策優勢、區域優勢、人才優勢,立足灣區、面向全國、影響世界,爲國育才、爲黨育人,培養新時代有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和全球領導勝任力的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和接力者,這是中國式教育國際化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