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水位降 明代千眼古橋露臉

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湖底明代古橋現身。(取自新浪微博@中國氣象科普)

花崗岩建造的千眼古橋長2930公尺。(取自新浪微博@中國氣象科普)

隨着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豐水期浸泡在湖底的一座總長2930公尺、被譽爲「中國最長的湖中石橋」顯露真容。古石橋位於江西省都昌縣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始建於明代,橋身全部花崗石製成,松木大柱立於湖泥中支撐橋面,橋面寬0.8公尺左右,泄洪孔共983個,故得名爲「千眼橋」,也叫「千孔橋」。

都昌縣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這座古橋建於明思宗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全長2657公尺,有949個墩,948個孔,是都昌縣通往星子縣(現廬山市)兩岸的必經之路。千眼橋建成之前,兩岸百姓往來,漲水時可以渡船,枯水期時則只能靠淌水踏泥通過。

雖然這座橋長年浸泡鄱陽湖水裡,但當鄱陽湖的水位低於10.5公尺時,千眼橋就會露出水面。爲了保護千眼橋,2016年江西省文化廳財政廳撥了90萬元人民幣(約新臺幣394.65萬元)的專項經費,對千眼橋進行了全面整修,恢復橋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