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動選前協議 藍白創典範

(合成圖/本報系資料照)

距離總統大選已迫近倒數100天大關。近期公佈的幾份民調均顯示,臺灣主流民意對由民進黨繼續執政仍持否定態度。在賴清德訪美的綵帶效應褪去後,即使是系出綠營的游盈隆所主持的臺灣民意基金會,都做出了賴清德8月到9月大跌10%的結果。各家民調普遍顯示,不論選局最後呈現三腳督或四腳督,在野黨候選人的支持度的總和,目前都穩定領先賴清德。然而,另一個尚未改變的結構卻是:即使穩定超過半數的民意都不青睞由民進黨繼續執政,但成功鞏固綠營基本盤的賴清德,仍以3成5上下的支持度,持續在民調中領跑第一,尚未被任何在野單一候選人咬住進入纏鬥階段,遑論黃金交叉。

在臺灣「一輪制」的總統投票設計下,如果選局按照現有形勢以三腳督或四腳督作結,得票率未必能達4成的賴清德,必將成爲執政合理性基礎孱弱的少數總統。因此,不論從爭取最大當選可能性的選戰現實而言,或是從應爲主流民意付諸實現而努力的政治倫理而言,在野勢力的整合勢在必行。這既是攻防算計的理性出路,也是各在野領袖們在揹負非綠民意期待時,應該捫心自知的政治責任。

而從憲政倫理的角度而言,如果在野黨的候選人們都一如自己所言的那樣,將下架民進黨、終結兩岸尖銳對峙的兇險現狀,保證臺海的持久和平與安全視爲自己此次參選的最高價值,而非僅爲自己一人政治生命的延續或自己所屬行情的起落而選,那麼,手握兩張總統提名門票的藍白兩黨,最有責任率先展開黨際談判,實現光明正大的整合。

一旦到11月20日總統候選人登記之際尚未完成藍白黨際談判,那麼柯文哲與侯友宜都登記爲總統候選人的態勢既成,後續要再進行整合,哪怕整合的合意達成,也只能通過各種棄保耳語、民調操作,和候選人本身的行程安排、公開表態等幽微信號來和民意溝通,但都不會改變柯文哲和侯友宜最後落敗的事實。

可預見的是,在這種「兩人登記、到最後一人實質棄選」的整合模式下,非但將過程混亂、雜音不斷,被整合者所屬的政黨也將蒙受負面效應,殃及立委選情,釀成總統候選人整合之路頻遭立委候選人掣肘和非議的窘境。

爲免此情境,藍白兩黨此刻即應思考開創典範,啓動選前黨際談判和締結執政協議,將正副總統候選人、藍白聯盟一旦上臺後的政綱路線、組閣主導權歸屬,乃至立委選區的禮讓分配等問題,都在投票前就公諸於衆,靜待民意的審驗,方能成就內耗最小、成效最大的在野整合。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