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和運輸安全 不能用喊的
臺鐵瑞芳至猴硐段搶修工程困難重重,將先使用30塊鋼板設置便道,協助挖土機清除土石。(陳彩玲攝)
氣候變遷成常態,921大地震導致地質改變,臺鐵局心知肚明,3年前纔會啓動全臺檢測,卻沒測出走山的瑞芳至猴硐段可能是危險邊坡。臺鐵的評估究竟有什麼問題?交通部趁機推動北宜高鐵,但能保證給宜花東民衆一條安全回家之路嗎?氣候變遷和安全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交通部不應用高鐵交差了事。
爲了行車安全,臺鐵局推動行車安全6年計劃,編列10億元辦理邊坡調查及改善工程等;去年出爐的邊坡檢測報告顯示,17處邊坡需改善,但未包括走山的瑞芳至猴硐段。該路段僅列爲C級,卻因下了好幾天雨至邊坡滑動,該路段一下子提升至A級。臺鐵說,邊坡滑動是因豪雨導致。
確實一連下了十幾天雨,但瞬間雨勢強度未達到災難等級,從C級躍升A級的幅度太大,調查過程是否太粗糙或未納入足夠元素,如:汛期時間不夠長、調查時間不夠等,導致結果與實際狀況有落差,評估纔會被小看?
另外,臺鐵是環島一圈的鐵路,每天約50萬人次搭乘;高鐵的路線僅侷限於西部,又短又快的高鐵,沿線設置高達331個邊坡檢測器,臺鐵僅18個,數量遠遠不足高鐵,臺鐵對監測安全的輕忽由此可見。
然而,交通部在此刻宣佈要加速推動北宜高鐵,固然高鐵讓回家的時間縮短,但回想雪隧當初興建過程,坍塌多少次,該截彎取直路段地質破碎更嚴重,更應審慎評估高速運具的安全性。
北宜鐵道交通要如何改善?已吵了快10年,迄今紙上談兵,而就運輸特性而言,高鐵無法取代臺鐵,臺鐵的安全性也無法取代,既然是改善方案就不應用政治喊話,加速規畫定案,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