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風波對臺負面效應

(圖/美聯社)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魯比歐針對中共氣球事件警告,拜登總統行動遲疑,未來是否能果斷因應包括臺灣在內的安全威脅令人憂慮,恐影響臺、日等對美援助的信心;《國家利益》專文指出,美國無法防衛中國氣球侵犯領空,代表美國不太可能軍事迴應中共侵略臺灣;北約秘書長史託騰伯格表示,這枚氣球凸顯北約各國保護自己的必要性。

中共氣球風波發生在美國,看似與臺灣無關,但其連帶效應之一就是美國各界立刻聯想到臺灣安全問題,並懷疑拜登政府的應變能力與決心,而我外交部只是忙於譴責中共,向美國表態,刷存在感。

美國戰鬥機4日終於在外海擊落中共氣球,拜登強調當他知悉中國氣球進入美國上空後,第一時間就下令國防部擊落氣球。即使如此,依然不能平息各界對拜登國安團隊優柔寡斷,任憑氣球在全球矚目下漂浮多日的批判。

美國軍方辯稱是爲避免造成地面傷害,等到氣球到外海後才予以擊落,但這顆流浪氣球1月28日就從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一路進入美國,經過蒙大拿州等地,都是人煙最稀少地區。媒體與專家質疑,美國到底是何時才真正掌握氣球動向?爲何不能立即處理?美國國防是否出現漏洞?雖情況仍不明朗,普遍認爲,拜登政府在這次被視爲「安全壓力測試」中的表現「不及格」。

中共氣球事件的衝擊不限於美國本土與美中雙邊關係,已擴散到世界主要地區與國家,在美中戰略競爭架構下,印太地區首當其衝,臺海安全形勢更爲嚴峻。首先,在國務卿布林肯延後訪中,中共悍然拒絕兩國國防部長通話的提議後,兩國關係短期內繼續探底,美中交惡,在臺灣問題的對抗將更形尖銳,對臺灣絕對是不利的訊息。

其次,美中軍機艦在南海及臺海「秀肌肉」,近距離相互監控、牽制,因誤判與意外導致衝突風險升高,若重演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後果將不堪設想。若拜登政府不能快速下達決心,擊落一顆非武裝的氣球,未來要如何因應美中的軍事意外。

事實上,學者專家早已質疑,雖然美國一再強調對臺安全承諾,要發展臺灣的非對稱作戰能力,但對中共入侵臺灣的準備不足,由於美國國防工業產能不足及軍售決策流程,無法提供臺灣充分的武器裝備,現在魯比歐等更直陳當中國入侵臺灣時,「美國不會出手相助」。

另外,從氣球事件可看出,國內政黨政治對美國的中國政策有高度影響力,臺灣問題被「政治化、武器化」,從美中戰略競爭的籌碼淪爲美國政黨惡鬥的工具,對臺灣是個危險警訊,如衆議院議長麥卡錫是否利用訪臺凸顯拜登中國政策軟弱,就是一顆潛在的定時炸彈。

《紐約時報》9日報導,過去兩年曾有臺灣人在高空看到神秘灰白色物體,但多數人甚至政府官員都不當一回事,現在官員才設法處理、瞭解這些氣球是否屬於中國不斷擴大的空中偵察艦隊。氣球事件再次暴露了臺灣的安全隱憂,但蔡政府顯然更熱衷外交動作,遠超過對國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