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今年秋臺偏多「襲臺機率較夏季高」 強度可能中臺或以上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指出,今年秋臺頻率估較氣候值偏多 。(圖/記者文萱攝)

記者賴文萱/臺北報導

中央氣象局31日舉行秋季天氣展望記者會,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指出,預估今年秋臺發生頻率較氣侯值略偏多,且因太平洋高壓位置會逐漸恢復正常南移,屆時若有颱風,襲臺機率相較今年臺風季高。此外,因秋臺發展位置離臺灣較遠,若真的影響到臺灣,強度可能達中臺或中臺以上,秋臺也易有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即使沒登陸也可能帶來豪大雨

西北太平洋秋臺預測,颱風發生頻率較氣候值略偏多。(圖/中央氣象局)

今年1月至8月一共生成21個颱風,明顯多於同期氣候值13.4個,其中7、8月就有14個,與1967年、1994年、1996年並列第一多。但今年的颱風中,僅有一個瑪莉亞颱風侵臺,2個熱帶性低氣壓登陸,呂國臣說,因爲今年太平洋高壓太北偏,臺灣則處大低壓帶環境場中,因此颱風在附近生成後會沿着太平洋高壓方向移動,導致今年大多數颱風都往日韓、大陸過去。

不過,接下來進入秋季,氣象局預估今年秋臺發生頻率會較氣候值偏多,太平洋高壓也會逐漸增強南移,回覆到正常的位置上,若屆時有颱風生成,影響到臺灣的機率會比今年夏季高。平均而言,仍有1至2個颱風侵臺(9月平均0.8個,10月平均0.4個),但是否影響臺灣目前訊號並不明顯。

▲留意秋臺與東北季風共伴,中南部逐漸進入枯水期。(圖/中央氣象局)呂國臣說,一般秋臺發展的位置會比較接近中太平洋附近,因生成的位置較遠,若颱風會影響到臺灣,強度可能都會有中臺或中臺以上,不過每一個案例都不太一樣,所以還是要等接近一點的時候再來看。

呂國臣也提醒,秋臺不管是輕臺或中臺、強臺,都常常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有沒有登陸,都可能爲臺灣帶來豪大雨的狀況

▲氣象局預估今年秋季氣候偏暖、雨量偏少。(圖/中央氣象局)

另外,展望未來一季,聖嬰現象有發展的趨勢,過去研究顯示,聖嬰發展時臺灣附近於秋季有偏幹趨勢,預測秋季氣溫以正常至偏暖的機率較高,雨量預測則爲正常至偏少,中南部也將逐漸進入枯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