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供應鏈遷移 KPMG:亞洲時代來臨

近五年企業產能流動情況

企業供應鏈遷移浪潮下,KPMG最新出版的亞太地區全球採購解密報告,直指「亞洲地區的時代來臨」,由於全球景氣復甦,各大廠紛紛相中亞洲供應鏈市場的多元背景,決定將產線設置於亞洲的情形與日俱增。

報告由KPMG與大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PBEC)及澳洲蒙納許大學馬來西亞分校(Monash University Malaysia)共同出版。受訪對象主要爲財富雜誌世界500強的跨國企業,其中超過75%爲市值逾10億美元的企業。

KPMG表示,報告分析了132家正在考慮或已改變供應鏈採購來源的企業,時間涵蓋2018~2023年,共232個產地遷移。其中大部分的產能流動發生在亞洲,其中55%在東南亞及南亞、6%在東亞、17%在美洲、12%在歐洲。

KPMG安侯建業專業策略長池世欽認爲,企業遷移產地至東南亞地區,最主要的原因是避免過度仰賴單一市場製造,東南亞多國正好具備相應的條件與能量,可以滿足這一波供應鏈市場遷移的需求。

池世欽認爲,疫情與地緣政治情勢帶來的考驗,迫使企業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的佈局和經營格局,從何處取得原物料乃至生產線的搬遷地,都是企業考量重點。

東南亞是亞洲第三大、世界第五大經濟體,KPMG認爲,東南亞正「走向與大陸相似的經濟成長路徑」。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經濟成長速度將比全球平均水準高出20%。KPMG強調,儘管近期全球經濟仍受多方因素干擾,亞太地區經濟成長仍值得期待。

KPMG就企業訪談結果得出三大關鍵啓示,一是各國政府應支持與資助新興供應鏈市場,爲擴展經濟,政府應持續實行各項有效措施、優惠稅率與配套規劃,吸引更多製造商、供應商、品牌商與投資人。

二是企業在搬遷或轉移產能至全新的國家時,運輸成本、交貨可靠性、供應方量能及供應商財務穩定性爲關鍵考量要素;三是關注永續與原物料供應風險,目前原物料取得與永續發展已是企業最高度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