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北約助理秘書長:臺灣可善用科技力發展安全合作
前北約助理秘書長耶格林斯卡斯(Giedrimas Jeglinskas)認爲,科技與技術是值得臺灣積極嘗試的安全合作突破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目前在亞太區域有4個正式合作伙伴: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圖/美聯社)
前北約助理秘書長耶格林斯卡斯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中國的軍事恫嚇升高,這既讓歐洲各國意識到不可高估北京的善意,也提供臺灣契機凸顯自身作爲自由民主夥伴的價值,進而與北約的安全事務體系發展更緊密關係。
耶格林斯卡斯(Giedrimas Jeglinskas)認爲,科技與技術是值得臺灣積極嘗試的安全合作突破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目前在亞太區域有4個正式合作伙伴: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
值得注意的是,北約成員國英國和美國2021年9月與澳洲宣佈成立AUKUS三方安全夥伴關係,目標除了協助澳洲打造核動力潛艦,若干專家也指出,極音速、量子科技等高科技領域合作纔是最值得期待、極具擴展潛能的重點。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東亞戰爭戰略研究教授帕特拉諾(Alessio Patalano)曾在英國國會聽證會指出,臺灣有潛力參與AUKUS涉及的高科技合作。
耶格林斯卡斯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不僅是AUKUS,以政治議題爲主軸的美國、日本、澳洲、印度「四方安全對話」(QUAD)也有往防衛科技合作聯盟發展的趨勢。
臺灣擁有具競爭力的科技產業,耶格林斯卡斯說,他相信許多國家會願意與臺灣合作,包括立陶宛等北約成員國。
臺灣與立陶宛近日簽署協議,在半導體產業正式展開技術與生產合作。目前全球約9成先進製程晶片由臺灣製造。
耶格林斯卡斯一個多月前甫卸任北約助理秘書長一職,曾任立陶宛國防部副部長,主責軍力發展、國防採購、產業及科技合作等事務,也曾擔任國防部高階情資分析師,目前是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高階研究員。
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及內政部次長陳宗彥去年12月低調訪問立陶宛時,耶格林斯卡斯曾與他們會面。具日本與新加坡經驗的耶格林斯卡斯說,若有機會,他十分期待訪問尚未造訪過的臺灣。
北約去年6月在西班牙馬德里峰會啓動「北約創新基金」(NATO Innovation Fund, NIF),是全球第一個多主權創業投資基金,金額高達10億歐元,執行期間爲15年,預計聚焦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自控技術、生物科技、創新材料、太空和能源等領域的「軍民兩用」新創早期投資。NIF並將投資性質、目標相近的其他創投基金。
目前北約總計30個成員國有22個參與NIF,包括英國、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波蘭、荷蘭、丹麥、挪威、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等。美國和加拿大則將另外挹注5億歐元,在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境內作相關投資。
耶格林斯卡斯告訴中央社,雖然北約終究是區域性的安全組織,且任何在歐洲-大西洋區域以外、由北約主導的行動都必須遵循北約在跨大西洋區域內一向奉行的「共識決」原則,但臺灣除了期待在「臺海有事」時獲得外援,也能透過參與由北約發起、在各成員國落實的科技發展計劃成爲北約防衛-科技生態系一員,在互利共好的前提下,透過實務累積信任與合作基礎,「夥伴關係不會憑空出現」。
他指出,北約的責任是確保成員國範圍內約10億人的安全,而軍事優勢的關鍵之一是科技優勢,「若中國積極投資顛覆性創新技術,我們當然也必須這麼做」。
耶格林斯卡斯提到,理想情況下,NIF可發揮示範作用,鼓勵臺灣及其他亞太區域國家透過類似的、可集結公、私資源的創投基金髮展軍民兩用創新科技,甚至進而與北約體系合作。
不過,耶格林斯卡斯強調,致力維護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以及自由、民主治理、法治等原則,是重要合作前提。
在全球安全牽一髮動全身的今天,耶格林斯卡斯指出,北約在歐洲-大西洋區域之外擴展合作有助確保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亞洲地緣政治動盪、中國日益積極企圖重塑國際秩序,這意味臺灣、日本、南韓、澳洲等區域成員必須加緊腳步厚植足以發揮「嚇阻」與「防衛」效用的科技實力。爲達此目標,以NIF的核心宗旨與任務爲參照,建立主權、甚至多主權創投基金,是亞太各國值得思考的路徑之一。
至於北約內部對中國侵臺威脅的評估,耶格林斯卡斯提到,在情資方面,北約主要依賴個別成員國及夥伴國的資訊分享與交流;就他個人能公開表述的部分,他想強調,烏克蘭得以成功對抗俄羅斯的大規模侵略、並透過在戰場上取得的優勢主導對俄談判,是現階段臺灣所能運用的最佳嚇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