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去哪了,錢在哪呢?央行最新發聲

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已超300萬億元,存貸款規模也十分龐大,而且還在較快增長。但同時,我國經濟內需不足,通脹水平保持低位,市場有疑問:這些錢去哪了?是否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資金有沒有空轉?

對此,5月10日,央行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專欄2中通俗地解釋了“什麼是錢”,並通過分析銀行存貸款流向,用詳實的數據解答了“錢去哪,錢在哪”的問題和市場關於“爲什麼金融和經濟數據走勢會不一致”的疑問。

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門

目前,我國的貨幣分爲M0、M1、M2三個層次。M0,即我們常說的“現金”,最活躍,流動性也最高;M1,是M0加上流動性稍弱一點的單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動性更弱一些的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通過統計銀行負債端的存款可以體現出“錢在哪”。

由於M2可以通過貸款等渠道派生,因此也可以通過銀行資產端來分析“錢去哪”。

從“錢去哪”角度看,貸款主要投向了企業和實體經濟的供給端。分析錢去哪了,先要看貸款的流向。

分部門看,3月末,我國企(事)業單位貸款、住戶貸款分別達163萬億元、81萬億元,分別佔全部貸款的66%、33%,企業仍是貸款的大頭。

也就是說,貸款投放主要用於支持企業擴大投資和生產、居民購房和消費。

分期限和行業看,目前我國中長期貸款佔比超過三分之二,基建、房地產、製造業等重資產行業約佔全部貸款的五成,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費貸款佔比不足10%。實體經濟供給端和投資領域融資相對較多,而需求端尤其是消費仍有較大增長潛力。

央行可以適度引導“錢去哪”,但主要還得靠經濟主體的自身需求。業內專家表示,近些年,央行已在主動引導資金投向,隨着經濟轉型升級加快,信貸結構也在優化。但總體看,由於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實體經濟供給端和投資領域得到的融資更多,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爲什麼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我國通脹仍保持低位。

而從“錢在哪”角度看,存款主要在居民部門。經濟循環恢復需要時間,一部分錢沉澱在居民部門。

《報告》表示,只要銀行還在資產擴張,錢一經創造就不會減少,只是在企業、居民、政府等部門間循環轉移。

2024年3月末,在約296萬億元的存款總盤子中,居民、企業、政府各佔49%、27%、14%,分別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7.1個、下降4.2個、下降3.3個百分點。貸款主要投向了企業,通過各類支出會體現爲居民存款,但由於居民消費有待恢復、總需求不足,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門,沒有進一步通過居民部門支出轉化爲企業存款。

同時,企業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趨勢加劇。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已由2017年的“六四開”升至目前的“七三開”。

此外,表內存款和表外資管產品等各類資產相互間的回報率出現變化,影響居民風險偏好和投資行爲,居民會相應調整資產配置,這也是影響居民存款佔比的重要因素。

“由於疫情衝擊、風險偏好下降,企業和居民資產擺佈上也更傾向於收益更穩定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導致經濟循環中的“活錢”變少、循環不暢,這也解釋了爲什麼老百姓和企業微觀感受上都缺錢,而金融體系貨幣總量還在增加的矛盾。”業內專家稱。

宏觀政策重心轉向提升消費需求、促進供需平衡

貨幣存量已經不少,關鍵是盤活存量,暢通循環。

《報告》指出,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經濟體量持續增大,都會帶來資金需求的上升,規模龐大的存貸款,是過去多年來金融持續不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反映。人民銀行着力調節好“貨幣供應總閘門”,但對於“錢去哪,錢在哪”等存貸款的結構問題,實體經濟主體的影響也很大。

貸款投向主要取決於不同類借款人對銀行信貸的需求,存款在各經營主體之間的流動更多受實體經濟供需是否平衡、循環是否順暢影響。

專家表示,未來宏觀政策的重心要從過去的增加供給更多轉向提升消費需求、促進供需平衡。央行能調節好“貨幣供應總閘門”,但對於存貸款等資金流向,主要取決於不同類借款人的需求,需要財政等政策發揮合力。我國直接融資和債券市場正快速發展,這些投融資活動並未通過傳統的銀行存貸款實現;居民買櫃檯債更加便利,存貸款和貨幣需求也會下降。

業內人士還提到,隨着直接融資發展,未來M2增速將放緩,但這並不是金融支持力度減弱,反而是融資結構優化、金融質效提升的體現,對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滿足也是好事。

央行表示,下階段,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引導信貸合理增長、均衡投放,盤活存量金融資源,保持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同時,支持發揮政策合力,有效調動經營主體的資金運用,更好實現居民敢消費、企業願投資、政府能兜底,推動實體經濟暢通循環。

值班編輯: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