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遭水母吻!她手腳出現「紅色長腫痕」 延遲發作有原因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一名30歲女性,日前到菲律賓鯨鯊共遊,下水不久後,手腳腰部都感受到如觸電般刺痛感,因未發現痕跡,不以爲意,直到回臺灣身上開始浮現一條條紅痕,不僅浮腫,還搔癢難耐,到皮膚檢查,才知道是被水母「吻」上身。醫師表示,一般水母螫傷,都會當下出現症狀,延遲發作則與「熱」有關

收治患者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水母對皮膚過敏刺激大,接觸的部位以手腳較多,剛被螫傷時會有次癢感,如果在海里游完泳,發現有紅腫癢痕,且呈現長條狀,就要懷疑是水母造成。

趙昭明提到,臺灣夏天是水母螫傷的高峰季,許多民衆都是到龍洞、墾丁浮潛潛水後被蜇傷,秋冬也有部分民衆,到東南亞旅遊後,遭螫傷案例,但數量並不多。

▲水母螫傷造的過敏性皮膚炎。(圖/記者嚴雲岑攝)

水母螫傷所導致症狀,大多爲接觸性皮膚炎,但如果體質敏感者,或者接觸到較毒的水母,可能出現全身性反應,嚴重甚至會致命。網路上流傳許多偏方,例如接觸到水母要用尿沖洗,但趙昭明皆不建議,提醒民衆如果出現症狀,可先用海水沖洗皮膚,上岸後馬上冰敷,如果症狀遲遲未改善,且併發頭暈、不適等,就要儘速就醫。

趙昭明提到,部分民衆對水母螫傷會有「延遲反應」,一開始完全看不到痕跡,過了第一、二天才出現輕微刺癢,三、四天或一週後,反應特別明顯,有時還會整片腫起來。

這名女性是在回臺灣後,天天到健身房報到,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也加速毒素釋放,回家後又洗熱水澡,纔會讓症狀大爆發。

趙昭明提醒,海中生物多,游泳浮潛出現皮膚傷痕在所難免,民衆可以穿着長袖水母衣防範,被蜇傷後也切忌搔抓,洗澡水不要洗太熱,按時吃藥擦藥,纔不會造成色素沈澱。一般經治療後,約1周後會慢慢消退,但皮膚狀況要完全改善,至少要花3周到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