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國外圍填海的經驗教訓

圍填海是人類向海洋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的一種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東部許多沿海地區在實施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過程中,紛紛提出圍填海造地計劃。毋庸置疑,吸取其他國家圍填海的教訓,並借鑑國外在圍填海方面採取的一些有益做法,將有助於我們更加科學、合理地開展圍填海工作。

一、國外圍填海的概況

在提及圍填海時,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低地國家”荷蘭。荷蘭從13世紀起就開始大規模圍填海,現在41,526平方公里的國土有1/4是從大海里奪取過來的。爲了增加陸地,荷蘭人建造堤壩,阻擋海水,並且利用風車產生的動力將低窪地帶的水抽乾,填海造田。舉世聞名的圍填海工程是在弗里斯蘭省與北荷蘭省之間建造一條長30公里的攔海大壩,將須德海通往北海海灣攔腰截斷,使得海灣內海水不能再自由地流回海洋,從而讓須德海變成了內陸湖。然後再在湖裡引入淡水,使之逐漸變成現在的淡水湖---艾瑟爾湖。人們抽掉艾瑟爾湖的部分湖水,填入沙土,開墾出新的土地,建成農田、現代城鎮與休閒度假區,使其成爲荷蘭最年輕的省份---弗萊福蘭省。有人笑稱,上帝創造了海洋,荷蘭人創造了陸地。

國土狹小、人口密集日本,是世界上圍填海造地最多的國家之一。據史料記載,僅岡山縣一地,在16世紀末就將兒島灣填埋了90%,圍墾出近百平方公里的良田二戰結束後,日本大規模圍填海情況愈演愈烈,新造陸地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當於10個神戶市區或20個香港島東京灣填海項目、神戶人工島關西國際機場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填海工程。藉助於圍填海造地,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一條長達1000餘公里的沿海工業地帶。據有關專家估計,在過去的100多年中,日本一共從海洋索取了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沿海城市約有1/3的面積都是通過圍填海獲取的。

韓國山多地少,圍填海的歷史也較悠久。最早的圍填海活動可以追溯到高麗時代高宗43年(1256年)。當時,爲增加軍糧供給,在黃海沿岸仁川附近的江華建設了4個堤壩圍海造地。長期以來,韓國圍填海造地,主要用於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產量。20世紀80年代後,韓國經濟騰飛,爲解決工業用地不足的問題,政府牽頭實施大規模圍填海。韓國的圍填海工程主要分佈在黃海沿岸以及對馬海峽沿岸。作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圍填海項目,新萬金工程於1991年開工,已修築33公里長的防波堤,圍填了401平方公里海域

濱海小國或“袖珍”島國,如新加坡摩納哥、馬爾代夫等,也都向海洋索地,依靠圍填海提供寶貴的土地資源。新加坡迄今已經圍填海造地100 多平方公里,世界最大、最壯觀的機場之一---樟宜國際機場、工業區裕廊鎮等都是填海而建的。摩納哥夾在法國、意大利當中國土面積很小,從1981年開始在海灣填土造陸,建設豐特維耶新城,得地0.22平方公里,擴大國土12%。馬爾代夫由1201個珊瑚島組成,首都所在的馬累島僅1.8平方公里,居住4萬人,擁擠不堪,只得向海洋進軍,造陸0.56平方公里,將馬累島擴大了1/3。國際機場設在馬累島對面胡魯勒島,2800米長的跑道爲填海延伸而成,可供波音大型噴氣客機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