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再多,分太多學校也沒了」 高教工會:恢復常態性補助

大學太多瓜分經費,讓頂大也沒辦法往上衝。(圖/記者季相儒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高中生出國留學的人數年年增高,也顯示臺灣高教陷入了困境,各大學幾乎一致表明「經費完全不夠」,但今年公佈的高教深耕計劃,分得最多的臺大只拿到18億,更不用說其他的學校,根本無法支撐一學年的開銷;高教工會表示,教育部應該要恢復「常態性補助」,別讓經費越分越少。

高教深耕計劃的經費申請採取2方向,一是高「全面性經費」,給所有大學提升品質及促進多元發展,共有88億元,二是「國際杯經費」,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共有53億元,包含全校型40億元、研究中心13億元;高教工會表示,計劃把全面性補助、集中式補助放在一起,結果每個人都分不夠多,計劃等於白忙一場。

高教工會認爲,如果教育部想要讓大學提升,應該要恢復常態性補助,這種競爭性的補助只是輔助,因爲競爭性的補助要拚計劃、做評鑑,到最後學校爲了錢,一定都在「表面功夫」,根本無法真正提升素質;只有讓所有的學校都有足夠的錢,再做「拔尖」來抓出菁英,纔有資源集中的效果

但有人擔心現在大學太多,少子問題沒有解決,私校會拿了經費就倒,反而是把全民納稅錢浪費掉,高教工會說,教育部當然要加強公共監管,但提升經費,同樣要讓大學的教學、研究服務公衆,像是圖書館對全民開放、跨校選課聯盟、研究論文全面公開、場地開放等,都是公共補助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