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公平競爭剛性約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有必要充分發揮法治引領、規範和保障作用,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去年8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實施,今年及時發佈相關實施辦法,在限制准入、指定交易、重點扶持、選擇性補貼等不當干預市場情況較易發生的領域具體梳理形成66項審查標準,明確了“紅線底線”,爲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特別是整治市場隱性壁壘,提供了明確指引和工作抓手。

近年來,持續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建設,使得一批妨礙經營主體公平準入、影響經營主體公平競爭、限制商品要素自由流動的政策措施得到了有力糾正。但是,在市場準入、準營等環節仍存在一些有違公平準入、公正監管原則的做法和行爲,個別地方針對企業跨區自主經營或自由遷移仍設置或明或暗的障礙,對本地和外來企業設置了不同標準或採取差異化執法手段。爲了迴避整治,有的干預行爲越來越隱蔽,甚至出現了新的形式。這些地方的保護行爲,一方面構成了制約市場循環的堵點,加大了企業跨區經營的難度和運行成本;另一方面也導致了產能重複擴張和資源浪費。尤其是近年來在推動新動能加快形成過程中,個別地方沒有找準自身功能定位,沒能更好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仍存在貪大求洋、“內卷式”競爭等情形。

對此,需要進一步澄清誤區、凝聚共識,引導各地方和各部門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決策部署上。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尤其是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各地方都應清醒認識到,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是靠地方保護得來的,而是要靠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靠進一步優化市場公平競爭環境,從而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而推動發展。事實上,任何地方的產業競爭力,無論是製造環節還是服務環節,都不可能靠單方面設置市場壁壘或不當分割市場而提升。以狹隘和短視的思維,通過設置市場壁壘排除或限制競爭,非但不能提升本地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反而會錯失通過內外部產業鏈深度融合、區域之間有效協作、內外部市場高效聯通而加速新技術迭代應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立足“十四五”,展望“十五五”,要通過規範政府行爲、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以高效的制度創新和公平的競爭治理吸引匯聚更多內外部優質企業,充分激發企業投資興業的活力動能,從而爲現代化新徵程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爲此,要以目標爲引領,以問題爲導向,堅持標本兼治和長短結合,做到“立規建制”與“清理破除”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持續強化公平競爭剛性約束。

貫徹落實好《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及實施辦法,壓實公平競爭審查的主體責任,推動修訂廢止一批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必要時集中曝光一批負面案例,從而爲各類經營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提供製度保障,進而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質效向好。

針對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產生的根源,完善有利於標本兼治的配套制度建設。關鍵是要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爲導向,加快完善財稅、統計制度以及績效考覈、招標投標相關體制機制,通過健全制度機制引導各地區提高認識,從而主動作爲、相向而行,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纔能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公平競爭倡導,對於不當干預市場競爭行爲形成清理破除的高壓態勢。通過更加廣泛徵集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市場公平競爭的線索,建立企業反映問題快速響應處理機制。採取監督地方自查自改、跨部門跨地區聯動執法協作、引導多元社會力量參與監管治理等多種方式,切實提高打破地方保護行爲的及時性與精準性。

(作者郭麗巖 系國務院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委員會專家諮詢組成員,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