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降雨」訊號!7月下旬臺灣在低壓帶內 颱風季登場

太平洋高壓較強,未來一週全臺高溫炎熱。(圖/中央氣象局

記者許力方綜合報導

中央氣象局預測,7月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會逐漸北擡致日本附近,季風槽形成,未來2周高壓偏弱,臺灣就位於低壓帶內,天氣很不穩定,另一邊又要關注菲律賓附近的熱帶擾動活躍趨勢副局長鄭明典表示,「有沒有聯想到颱風爺爺?」今年並沒有季風環流圈形成的跡象,所以又是另一種高壓偏弱的天氣型態;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啓明也分析西南風快要告一段落了,「盛夏+颱風季登場」。

氣象局12日發佈月長期天氣展望,依據模式預測,未來第一週期中前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全臺多雲到晴、午後山區局部短暫陣雨,期末至第二週氣溫有下降趨勢,氣溫較不穩定,且近期菲律賓東方海面有熱帶擾動發展可能,降雨訊號增強,到了第二期中後部分預報成員有「強降雨」訊號。

▲7月下旬臺灣在低壓帶內,鄭明典:有沒有想到颱風?(圖/中央氣象局、翻攝鄭明典臉書

氣象局表示,7月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北擡至日本附近,季風槽形成,而季風槽就是夏季熱帶擾動主要形成的區域。未來第二週(7/20至7/26)高壓偏弱,臺灣位於低壓帶內,天氣較不穩定,菲律賓附近海面也有熱帶擾動活躍的趨勢。

高氣壓來了!」鄭明典進一步說明,右邊很大的太平洋高壓,在臺灣附近的高氣壓較小,但仍是太平洋高壓,有時會特別稱爲太平洋高壓「西段」,預計未來會有一段受高壓影響的高溫炎熱天氣。而赤道區低氣壓目前對流旺盛,對流區範圍很大,下週繼續觀察變化

至於未來氣候展望太平洋高壓偏弱,鄭明典直呼,「有沒有人聯想到颱風爺爺?」那一年季風環流圈佔據太平洋,今年並沒有季風環流圈形成的跡象,又是另一種高壓偏弱的天氣型態。

天氣風險公司指出,太平洋高壓逐漸北擡後,臺灣進入典型的盛夏天氣,同時菲律賓東方海面也開始有熱帶系統發展,會是下週的天氣重點。彭啓明認爲,「西南風快要告一段落了,盛夏+颱風季登場」。

氣象局預報,13日受太平洋高壓影響,各地多雲到晴,清晨至上午中南部地區因西南風與陸風相互輻合作用,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各地山區因熱對流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全臺普遍高溫都飆破33度,尤其桃園大臺北可能上看37度,東部(縱谷)及東南部也可能有焚風出現。

預計14至16日(週日至下週二)太平洋高壓都較強,全臺氣溫偏高、穩定,水氣也較少,風向仍以西南風爲主,中南部降雨主要在沿海地區,以清晨至上午爲主,午後各地山區仍有局部短暫雷陣雨。

▼季風槽形成!7月下旬有「強降雨」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