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胡嘉偉/正在學習的一門功課

正在學習的一門功課。圖/紅林

去年父親節,孩子們在教會獲得了禮物青蛙撲滿。我們開始給他們銅板存進青蛙的肚腹裡。許多個月過去了,孩子們熱衷於搖晃撲滿聽硬幣相互撞擊的聲音,然而有時我會不悅地發現青蛙變瘦了──是孩子們將裡頭的銅板拿去買玩具或零食。

「撲滿怎麼愈來愈輕?」、「你們怎麼又拿錢出來買東西了?」、「不要買糖果、玩具,那樣太浪費錢,知道嗎?」

一旦有了上述的情緒和指令,我發覺自己愈來愈不願意再給予孩子零用錢。但這陣子看到一些教導孩子理財及親子間金錢信任的相關文章後,恍然想起初衷──我是想讓孩子學習運用和管理金錢,纔會給他們零用錢的呀。原來,重點不在限制和下指導棋,而是要如何讓孩子學習自我負責。包含適時地教導哪些物品是對身心有益、哪些則否,以及如何有自制力地面對飲料和零食的誘惑。

爲人父母,信任孩子是一件很困難,但又很需要的功課。尤其當孩子們出門到了學校,他們買了什麼?吃了哪些?是父母難以掌控的。此外,要清楚地將理財知識傳遞給孩子,又要能提出讓孩子不反感的「理」,真的很不容易。而我,正走在這條學習的路上。

有天,大兒子表示希望能將一部分的零用錢帶在身上好隨時使用。雖然擔心他會很快將錢用光,但我試着忍住。另一次,他在便利商店看到印有他最喜歡的皮卡丘圖案、將近一百五十元的零錢包,不假思索地立刻拿去櫃檯結帳;當下雖然想制止,仍選擇先閉上嘴巴。

一個月後,我注意到大兒子每天都會帶零錢包。他會將一些錢存進撲滿,也會挪一些在零錢包裡;並沒有如我原先以爲的把零用錢花個精光,也沒有因爲隨身攜帶零錢而增加買飲料零食的頻率,甚至花錢之前會主動告知我一聲。

我很高興先前的自己忍住了。假使一開始就選擇制止、不信任,或又因此不再繼續給零用錢,想必就看不到孩子在理財上的學習與成長,並不斷陷入先入爲主判斷的惡性循環,親子關係也將矗立一道難以推倒的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