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華爲攜手背後 藏着一本汽車"秘籍"

6月3日,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與華爲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代表雙方簽署科技合作框架協議。尤政表示,高校的創新更多從科學研究角度出發,企業的創新更多從問題角度出發,“相信清華大學與華爲公司的深入合作能夠加速科技創新突破,成爲高校與民營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典範”。

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楊殿閣認爲,智能汽車、自動駕駛和新能源爲全球的汽車技術研發人員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和競爭舞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研發機構已經形成自己的基礎和獨有的競爭優勢。”

企業和大學,是科技創新的兩股中堅力量。隨着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大力實施,二者互相支撐,互相借鑑,協同創新才能更強有力地推動技術進步。

當國際一流大學與產業領軍企業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6月3日,清華大學與華爲公司簽署科技合作框架協議。

據悉,雙方將共建聯合研發平臺,共同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強戰略合作,提升華爲公司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清華大學學科發展和成果轉化,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清華大學與華爲公司的合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希望雙方瞄準未來發展趨勢,着眼於雙方戰略的交匯點,服務於更具長遠意義的戰略目標,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攜手培育真正能夠代表中國並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的科技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日舉行的校企合作座談會上,清華大學微電子與納電子學系副主任吳華強、物理系副主任龍桂魯、智能人機交互研究中心主任史元春、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楊殿閣先後圍繞未來芯片技術、量子信息技術、智能人機交互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等前沿領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雙方還就感興趣的合作領域與前沿科技熱點進行了交流。

“在中國,隨着5G商用牌照的發放,5G正式進入商用化。這將極大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華爲和清華大學簽署了科技合作框架協議,我相信,車輛與運載學院也會在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楊殿閣教授如是說。

????強強聯手?智能網聯汽車面臨發展新機遇

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得到應用、新能源研發速度加快、新材料被廣泛使用、人工智能方興未艾的背景下,新技術與汽車產業加速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商業模式、創新思維和創新產品。

有分析認爲,巨大的產業變革將使汽車文明煥然一新。隨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新技術由概念轉入實際應用,新的競爭格局正在全面重塑,中國汽車工業正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據楊殿閣分析,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所走的技術路線和國外有所不同。在國外,以谷歌爲代表的自動駕駛研發是以單車智能爲主。在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則強調將“智慧的車”和“智慧的路”相結合,實現車路協同,這就要求車應該具備聯網能力。

“車輛聯網意味着必須要有可靠的通信技術做保證。目前,在所有的通信技術手段裡,5G是是合適的通信技術手段。”楊殿閣認爲,中國5G技術的快速推進,意味着中國的先進的通信技術在智能汽車研發過程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正如楊殿閣所言,5G的落地運用將爲自動駕駛提供重要的解決方案。得益於5G通信低時延、高可靠、超高速、高容量的特性,車與車、人與車、車與路等物聯信息將會以更完備、更冗餘的形式得以傳送、處理,無論是信息獲取系統還是決策系統都將更清晰、更全面地描繪出運行中的智能公交系統、道路、環境設施、車輛及人員等要素的全貌。

面對全新的變革趨勢,在整車製造商、產品製造商、軟件服務商、網絡運營商等不同角色組成的產業鏈上,多方有效地進行業務整合,打破壁壘,進行深層的合作與優勢互補已經成爲行業共識。

2019年上海國際車展期間,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首次向外界披露了華爲在汽車領域的戰略和規劃。

在華爲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規劃中,華爲將爲汽車企業提供基於MDC(移動數據中心,Mobile?Data?Center)的車載計算平臺和智能駕駛子系統解決方案;基於華爲雲的自動駕駛(訓練,仿真,測試)雲服務Octopus;4G/5G車載移動通信模塊和T-BOX及車載網絡;HUAWEI?HiCar人-車-家全場景無縫互聯解決方案。

“我們應當注意到的是,5月29日,華爲正式成立智能汽車事業部,這是華爲最頂級的部門設置,意味着華爲正式進入汽車產業領域。”楊殿閣表示,華爲不造車,但將爲智能汽車提供包括自動駕駛技術、芯片技術、計算平臺等在內的核心技術支持,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

據楊殿閣介紹,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佈局已久。除了與一汽、東風、長安、豐田、奔馳和日產等傳統的汽車企業合作外,也與包括華爲、百度、滴滴等在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產業,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企業成爲了合作伙伴。這也意味着車輛與運載學院的重點佈局將從傳統汽車拓寬到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和移動出行、未來交通。

“如今,整個移動出行領域正在面臨一場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爲特徵的新四化技術變革,這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楊殿閣表示,“我們要抓住技術變革趨勢,做好‘產學研用’合作,把實驗室裡的技術落地、應用,爲產業進步發揮更大的作用。”

主動求變?汽車人才搖籃如何回答“時代之問”

在業內人士看來,汽車產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搶佔未來汽車行業發展制高點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本土人才。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何通過改變人才培養體系的適應性來激活本土人才的“一池春水”,重新定義新時代下的汽車人才,將是決定我國汽車產業前途的“勝負手”之一。

據悉,清華大學從1932年開始車輛工程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工作,至今已有87年的歷史。1980年,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正式成立,被譽爲中國汽車工業的人才搖籃。

在汽車從傳統的機械製造領域向電子信息互聯網領域逐漸融合的過程中,產業發展對汽車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面對汽車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清華大學已經率先邁開了變革步伐。

4月3日上午,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正式成立,簡稱車輛學院,英文名稱School?of?Vehicle?and?Mobility,?Tsinghua?University,英文縮寫SVM。同時撤銷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建制。據悉,車輛學院將下設四個研究所,分別針對車用動力工程,汽車工程,智能出行和特種動力和車輛方向,形成“一院四所”佈局。

“清華正式從汽車系升級爲車輛與運載學院,這也是在中國第一個以‘Mobility’命名的院系,這代表着我們的研究方向從原來的‘車輛’本身擴展到了移動出行的新方向,想對比系升級學院名稱上的變化,學術方向的拓展對學院而言纔是真正寶貴和重要的。”楊殿閣如是說。

據悉,本科培養階段,清華大學車輛學院計劃採用“1+3”教學計劃,實行通識基礎上的專業教育。課程建設方面,車輛學院將向交通和移動出行以及未來智能交通系統拓展。

研究生培養將繼續在兩個一級學科下進行,並根據未來發展需要和學校總體佈局,適時拓展智慧出行相關學科的研究生培養。同時繼續在MEM中心協調管理下招收工程管理碩士。

“作爲大學,最核心的任務是人才培養。成立車輛學院,清華與華爲合作,這些變化表面上是科研工作的變化,背後則是人才培養的變化。”楊殿閣表示,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將改變以機械爲主的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兼具機械、電子、信息、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等專業能力的更加適應未來需要的複合型人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程鴻鶴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