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爲何物?臺北故宮選了這26組書畫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離,舉凡君臣、師生、親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現空間。臺北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日前起以“情爲何物”爲題展出26(組)件書畫,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的面貌。
其中,重量鉅作首推唐玄宗現存唯一傳世墨跡《鶺鴒頌》,除講述兄弟間的友愛天倫,豐腴遒勁的字體也展現了時代的風格;元代趙孟頫及管道昇夫婦皆精書畫,其中《南還帖》《醉夢帖》及《兩書帖》三帖,趙孟頫向中峰和尚傾吐妻子過世後的悲傷情緒,是鮮少外流的抒發個人情感書信,可知兩人鶼鰈情深。
佛教以“有情”描述衆生,在日本人《十一面觀音》及清代女畫家陳書《出海大士像》,展現觀世音菩薩《覺有情》聞聲救苦的慈悲與智慧;清代曾衍東是曾子第67代孫,作品《二十四孝八屏》描寫子女回報父母恩情,圖文構思巧妙,簡筆畫法開創了中國近世漫畫先河。
女性形象畫或女性畫家作品同爲本次展覽亮點。從明代仇英《美人春思圖》以及其女仇氏杜陵內史《畫唐人詩意》的描繪精細,到清代羅聘《蘇小小像》奔放不羈,以及民國林風眠《紅顏將軍》中西融合,可一窺《仕女圖》的畫風演變;明代馬守真及清代顧媚皆擅畫蘭草,本次選展兩人及其知己王穉登、龔鼎孳作品,邀請觀衆品味明清時期“秦淮八豔”的才情及愛情故事。
部分展品亮點如下:
鶺鴒是一具有特殊習性的鳥禽,會在飛行時彼此相互照應,故《詩經》視其爲兄弟友愛的象徵。北宋《資治通鑑》卷221記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與兄弟相處融洽,是史上皇族兄弟和睦相處的典範。開元九年(721),千隻鶺鴒飛來麟德殿,棲息長達數日之久,魏光乘(生卒年待考)以此爲天子友愛手足的祥瑞景象,作頌歌之,玄宗親自書成此卷。
本卷經過目驗及高階數字影像的檢視,是寫本而非雙鉤廓填之作。此作線條豐腴,筆力遒勁,字跡沉着雄健,昭示盛唐雄健外放的氣象。
趙孟(1254-1322)與妻子管道昇(1262-1319)情深意篤,以“管趙風流”聞名於世,成就中國藝術史上最完美的婚姻。管趙兩人均信佛,同爲中峰明本和尚弟子。
管趙二人相守近三十年,在生活中,管道昇操持家務,是趙孟倚重的賢內助;在精神上,管趙共同的藝術追求和宗教信仰,是愛情持續升溫的柴火。
傳聞趙孟曾想納妾,管道昇作《我儂詞》,以堅定語氣表達與夫君生死相共的情感願望: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趙孟對管道昇的情感,則封存在致中峰和尚的手札中。延佑六年,管道昇病逝於南歸途中,給了趙孟相當大的打擊,在寫給中峰明本禪師的書信《南還帖》《醉夢帖》《兩書帖》中,慟述妻子過世後的哀傷,“哀痛之極,不如無生”,並希望他主持喪妻法事相關事宜。情真意切,直白無隱。歷來承載個人私密情感的書信,鮮少外流,通常也會隨着當事人的離世灰飛湮滅,因此,趙孟的手札彌足珍貴。
曾衍東(1751-1830以後),博學多才,個性倔強,多舛的命運,窘迫的人生,爲他的藝術創作取向注入新的元素,被譽爲“被遺忘的漫畫先驅”。
古人常於畫像磚、畫像石、漆畫以及壁畫上,繪製孝子圖像教化世人。此八屏立軸敘述傳統“二十四孝”的故事,曾氏揮灑人物筆墨狂放,以簡潔的畫風結合直白的詩文,描寫子女回報父母劬勞顧復恩情。圖文構思巧妙,寥寥數筆將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簡潔的畫風結合直白的詩文,書體蒼勁老辣,簡筆畫法開創中國近世漫畫先河。
外界多認爲豐子愷是中國漫畫的創始者,但他指出陳師曾(1876-1923)纔是中國漫畫的始源。以上三人皆擅用簡練的線條,勾勒人事景物,並於畫幅題寫詩詞文字。然曾衍東簡筆畫法遠早於陳師曾與豐子愷,其傳世畫作有助追溯中國近世漫畫的起源與風格,深具學術研究的價值。
顧媚(1619-1664),“秦淮八豔”之一。明崇禎十四年(1641)嫁“江左三大家”龔鼎孳爲妾,隨夫婿降清,受清朝誥封“一品夫人”。
《畫幽蘭》卷寫蘭佇於土坡之上,或懸于山石峭壁之側,或與竹枝荊棘相襯,形態各異。文士以蘭花的高潔自詡,名妓亦以蘭花自況身處青樓卻心懷高潔。通幅顯示對文人審美意趣、筆墨技法的迎合。藝術創作是名妓的謀生工具,是而有迎合文人審美意趣的需求與考慮。
本卷在收傳過程中,經黃媛介(約1620-約1669)、蔡潤石(1616-1698)、蔣季錫(活動於清康雍年間1661-1735)與薑桂(?-1762)等四位才女賦詩題字,是女性參與藝術品鑑活動的留影。清代名臣錢陳羣(1686-1774)也在拖尾處爲她們立傳,使其不致消失在男性主導的歷史書寫之中。
郭樑(1894-1936),是近代福建地區代表性畫家,曾來臺寓居於新竹地區,參展1928年舉辦的“全島書畫公募展”。
《牛郎織女圖》描繪中國愛情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作者採西洋繪畫明暗技法表現人物臉部,同時也受到福建傳統畫家黃慎(1687-1768後)的影響,以粗放筆法形塑衣紋。臺灣早年民俗人物畫,受到福建閩地影響,用筆狂縱,而有“閩習”之稱,此軸即可說明影響風格技法的由來。據題識,成畫時間在1928年,作者時年35歲,距罹患肝疾病逝僅八年。
編輯:東方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