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越南做生意,真的會更省錢嗎?

來到越南的第三天,繼續和你分享我的所見所想。

這幾天,真的是行程滿滿、收穫滿滿。

在昨天拜訪了6家企業後,今天上午,我們又拜訪了一家河內附近的ODM領域頭部企業,他們爲許多頭部手機品牌提供代工業務。越南,同樣是他們出海的首選。

我特別感謝這些企業,每一家都無私地分享他們出海的心得與感悟。我頻頻點頭、拼命地做筆記。

幾天下來,我有了一個特別核心的感悟,一定要和你分享:

很多企業到越南出海,真的不是爲了“降低成本”。

越南建廠,其實並不便宜

提到產業鏈轉移、提到東南亞市場,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較低的勞動力價格。

確實,人口紅利帶來的勞動力價格優勢,不僅是中國過去40年高速發展的根基,更是如今中國遇到的一大難題。

因此,一系列勞動密集產業,都在向勞動力價格更低的地方轉移,比如東南亞、孟加拉、墨西哥、非洲去轉移。

那,爲什麼說企業來越南,不是爲了降低成本呢?是越南的勞動力並不便宜嗎?

並不是。

昨天的文章我們說到,越南產業工人的工資,大約是3000-4000人民幣。而在中國,普遍要5000-6000。

看起來,確實是便宜了不少對吧?

但別忘了,勞動力只是產業中的一環。

好幾家在越南建廠的企業都告訴我,勞動力以外的其它成本,越南並不便宜,甚至遠遠貴於國內。

哪些其它成本?

比如,土地。

越南的土地租金比大部分人想象的都高,在這裡建廠的企業告訴我,和中國貴州這樣的地方相比,土地成本大約要貴上一倍。

再比如,物流。

越南目前的產業鏈並不完善,很多原材料都需要從國內進口,物流成本可能會讓你的原材料價格提升好幾成。

再比如,人員。

員工可以本地招募,但管理層大概率要國內外派。這其中的差旅成本,以及外派產生的補貼,也必須計算在內。

很多企業都說,總賬算下來,綜合成本,其實相差無幾。

這種相差無幾,也體現在價格上。我參訪的一家代工企業,在國內和越南都有工廠。他們說,越南工廠的報價,和國內工廠的報價幾乎相同,就算有差距,也只是極小的差距。

甚至,有些企業還有一個不太樂觀的預測:越南總共只有1億人口,的確不算少,但也絕對算不上很多。未來5年,隨着越來越多的產業鏈遷移,唯一的人口優勢,也可能會減少乃至消失。

這就奇了,不是爲了節約成本,那是爲什麼而出海?

答案很簡單,他們並沒有那麼想出海,更多是不得已而爲之。不是沒苦硬吃,而是遇到了無法解決的難題後,一個無奈的選擇。

具體來說,他們是被三種因素,拉着走、推着走、甚至“吸”着走。

我們一項項來看。

被客戶“拉”出海

首先,他們是被自己的客戶“拉”出海的。

衆所周知,2018年後,中美貿易戰開打。美國對中國以及相關的供應鏈,進行了各種不合理的制裁。

而美國的核心思路,就是要減少自己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

於是,以“國家安全”爲由,美國對中國產業鏈出臺了諸多限制。

比如,很多關鍵的零部件,在中國可能直接買不到。相信你在華爲受打壓的故事中已經聽過不少。

比如,在中國生產的產品,要麼面臨高額關稅,要麼面臨直接的政策限制。

再考慮到特朗普的重新上臺,未來四年中美貿易環境依舊不容樂觀。這也讓很多下游企業,在尋找中國之外的供應鏈“備胎”。

一位品牌負責人,甚至這樣對我說:“如果我不出海建廠,我的客戶就根本沒法買”。

你看,這就叫被自己的客戶“拉”着出海。

被關稅“吸”出海

貿易戰的最直接舉措,是加徵關稅。

在越南生產的產品,如果符合美國對本地化率的要求,那幾乎是免稅的。

而在中國生產呢?則是動輒25%的關稅。

那交給美國政府的關稅,可都是你白花花的利潤。

於是,很多國內企業也是被這種關稅政策,“吸”到了越南。

除了關稅和供應鏈原因,還有嗎?

還有,這一代年輕人的勞動觀念。

被勞動力關係“推”出海

相信你也不難意識到,近幾年,中國年輕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心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種變化,尤其體現在需要產業工人的製造業中。“00後”這一代年輕人,作爲產業工人,已經出現了巨大的“斷層”。

有企業曾經這麼和我分享,他們在國內的招工有着三大難題:一是越來越貴、二是越來越難找、三是越來越難留住。

中國人的製造業企業,正大量面臨這樣的難題:好不容易招到了一批工人,但大多數都是臨時工,準備着幹幾天就走。你投入了不少資源和時間去培訓,可剛剛熟練,人就走了。

很多人說,這是年輕人太浮躁,沉不下心。但我覺得,永遠不能這樣歸因,追尋符合自己內心的生活,是每個年輕人的權利。

這不是一個價值觀問題,更不僅僅是一個人口紅利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變遷的問題。

人口結構的改變,往往是經濟轉型的先行指標。

有的時代,過去了就是過去了。既然過去了,那就得往更高、更上游的產業去走。走不回來,也不應該回來。

但在越南,情況卻完全不一樣。我參訪的工廠告訴我,越南年輕的人口結構,讓目前的招工完全不是難事。並且,越南的年輕人普遍更能沉下心來學習技能,在一家工廠長期耕耘。這讓很多中國企業看到了發展的未來。

因此,中國企業們,同時也在被新時代的勞動力關係“推”着出海。

中美夾縫中盛開的花朵

好了,三個原因說完了,你有沒有意識到什麼?

我覺得,若干年後回過頭來總結,越南的快速發展,或許來自一個非常偶然的歷史機緣:

此前幾十年,世界有美國這個超級買家,和中國這個超級賣家。一買一賣,挑動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動脈。

如今,買家和賣家利益有了分歧。談不攏,那就分家。

美國這個超級買家,急於尋找中國之外的大賣家。而中國這個超級賣家,急於找到把產品賣出去的新方法。

那怎麼辦?攤開世界地圖一看,哎呀,越南,這裡不錯。

對中國來說,它離自己夠近,文化更高度類似,把生產線移到這裡,從成本到文化都可接受。

對美國來說,它人口基數夠大,年輕人足夠多,生產出來的產品自然足夠便宜,能夠替代原先那個超級賣家。

越南,就這樣在中美博弈的夾縫中,成爲了一株意外盛開的花朵。

至少,目前如此。

那,以後呢?

政策在收緊

相信你不難意識到,越南的發展,除了有自身的優勢,更有國際政治因素。它高度得益於中美博弈產生的時代紅利。

就像一個聰明的學生,在兩個老師爭執時,意外獲得了打小抄的機會。

紅利最怕的是什麼?當然是紅利的結束。

你猜,大量中國企業把生產線轉移到越南,做越南包裝的“中國芯”產品,美國政府不知道嗎?

當然知道,只是,出於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這一層窗戶紙沒有捅破。

甚至,說句不好聽的,這賺的是有些“灰色地帶”的錢。

但如今,這種現象也發生變化。

比如,好幾位在越南做生意的企業家都告訴我,越南政府對來自中國的投資,開始管得越來越嚴了。在環評、消防、海關等環節,都在遭遇越來越多的檢查和約束。

他們說,雖然整體上還是歡迎,但是不太歡迎那種“無序”的投資了。

什麼叫無序投資?打開天窗說亮話,就是那種單純來套個殼,把中國的原材料運來,在越南進行最基礎的簡單加工,再賣往歐美市場。或者用術語說,叫“轉口貿易”。

越南希望的,不是單純的套殼,而是真正的投資。

越南的經濟,就像在玩一個蹺蹺板:一端是對美國的依賴,另一端是與中國的關係。

但這個機會來得快,也可能去得快。越南,要小心翼翼地在蹺蹺板中間保持平衡。一旦動靜太大,就會摔得四仰八叉。

越南經濟的繁榮,來自中美貿易摩擦。而它一定不希望被看爲是中國的“白手套”,招致美國進一步的貿易制裁。

這種心態,是所有來越南投資建廠的企業,一定要注意的。

而這種邏輯最具體的體現,就是對“本地化率”的要求。

本地化率

幾乎我去的所有承接產業轉移的國家,從中東到墨西哥,再到越南,都有本地化率的要求。

所謂“本地化率”,就是在當地市場所做的增值服務,例如購買原材料、僱傭當地員工等,必須佔到總成本中的一個比例,才能享受關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在越南,根據不同的行業,這個指標有的是30%、有的是40%,甚至更多。

現在,你一定可以理解爲什麼要設置這樣的要求。

對於美國而言,就是爲了防止“套殼生產”。而對越南而言,這既是爲了規避潛在的國際政治風險,更是爲了發展本地的產業。

在這種總體思路下,如今正在越南發生的故事,又一如20年前的中國:鏈主先來,隨後“補鏈”。

從鏈主到全鏈

究竟是哪些企業在來越南?大致是這樣一個趨勢。

第一波來的,大多是一些“鏈主”。比如,爲蘋果代工的企業、爲豐田代工的企業。

鏈主先來,隨後,整個上下游都會配套而來,比如,做包裝的、做組件生產的。

最有趣的是,我參訪了一家印染工業園,他們因爲國內的環保政策而舉步維艱,但卻在越南找到了新家。

20多年前,我們也是這樣,一個園區接着一個園區地建設。只是這一次,越南像是在玩“快進版”的產業集羣遊戲。

就像搭積木一樣,一個個產業園區拔地而起,一家家配套企業陸續進駐。產業鏈的拼圖正在一塊塊完成。

但這種補鏈還在進行中。很多企業告訴我,他們在本地採購時仍面臨兩個問題:買不到,或者買得到但質量不穩定。

這就像是在玩拼圖時,發現有些塊還沒到位,有些塊雖然看似能放進去,卻總是有些歪斜。

但有問題,纔有機會,正是在這一進程中,整個產業的每一環,都能在這個新興市場找到無窮的機會。

這一切,那麼粗糙,卻又那麼美好。

從Made in China,到Made by Chinese

我們常說,如今,是屬於中國的大航海時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很多人說不清楚。

但這幾天下來,我似乎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如今的中國,已經遠遠不僅是提供勞動力,輸出產品。更是在輸出資本、輸出技術、輸出秩序。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當家裡遇到難題,解題思路,可能藏在天下。

紮根當地、理解當地、融入當地,理解每一個地方獨特的政治、文化、需求。不要打幾槍就換地方,而是把自己的技術與優勢,扎進當地的土壤中,結出明天的花,後天的果。

中東如此、墨西哥如此、越南,也是如此。

用一句話總結這種趨勢,那就是從Made in China,到Made by Chinese。從中國製造,到中國人制造。

這,就叫中國的大航海時代。

未來

坐上飛機,離開河內,我們來到了越南的經濟中心,南方重鎮:胡志明市。

越南,本就是一個年輕人的國家。而胡志明市,更是朝氣蓬勃。

幾十年前,南北越分治,胡志明市,那時還叫西貢,曾經長期作爲南越首都,受西方文化影響,商業發達、文化繁榮,甚至一度有“東方巴黎”的美名。

直到1975年,內戰結束,兩越統一,從西貢改爲胡志明,以紀念現代越南的國父。

如果說河內是越南的北京,那胡志明市就是越南的上海。這裡更加繁華,車水馬龍、燈火通明。

你看看西貢河畔的夜景,像不像上海的外灘?

這片神奇的土地,究竟還能結出怎樣美麗的花朵?

明天,我們一起來看。

P.S.

坐在家裡,只能揣測。去到現場,纔有答案。

今年,我們重新啓動了,暫停了4年的“問道全球”。

1月份,我們去到了中東(沙特、阿聯酋)。6月份,我們去到了日本。9月份,我們去到了美國、墨西哥。12月份的現在,我們正在東南亞(越南、印尼),看中國供應鏈溢出的地方,正在發生些什麼。

然後,12月13日晚上19:00,我會在劉潤視頻號直播間,與你毫無保留地分享我在東南亞的所見所聞。

歡迎你點擊下方“預約”按鈕,來直播間坐坐。

未來,我們還會繼續走在路上。

明年1月,我們要去美國東岸。看看文化與創新,碰撞出了什麼樣的火花。

緊接着的3月,我們要去新加坡。看看這個地域狹小、天然資源匱乏、人口不到600萬的小島國,是怎麼在世界舞臺上脫穎而出的?

6月,我們要去英國。看看“世界第一城”的美譽,究竟從何而來。

之後的8月,我們要去非洲。看看那片最狂野的土壤裡,開出了什麼樣的花。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因爲,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潤主筆/ 歌平編輯/ 二蔓版面/ 黃 靜

這是劉潤公衆號的第2449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