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雲南採菌子 小衆遊何以“出圈”
來源:光明日報
在雲南流傳這樣一個玩笑:如果你叫一個雲南人8點起牀上班,他可能起不來;但如果你叫他8點去撿菌子,他可能4點就在山上打着電筒等你了。一段時間以來,這股“菌子熱”也蔓延到廣大外地遊客羣體,越來越多人將“採菌遊”列入雲南必玩行程。有網友這樣描述其在雲南旅遊的經歷:“去山裡採蘑菇,一羣蘑菇精靈被我們發現,可愛又有趣,山裡的空氣清新,有各種植物泥土的香氣。”
近年來,反向出遊、小衆旅遊成爲人們出行新選擇。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縣域旅遊市場增長明顯,酒店、景區門票收入增速雙雙高於全國平均增速。暑假期間,五線城市旅遊訂單同比增長34%,縣域旅遊訂單同比增長22%,均高於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增速。這不僅意味着旅遊目的地流向的分散化,背後更彰顯着人們消費心態與需求的變化。相比在傳統旅遊模式中扎堆涌入熱門景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喜歡前往冷門目的地。在社交媒體上,平替旅遊、反向旅遊、小衆目的地、性價比成爲人們分享和搜索旅遊攻略時的高頻關鍵詞。小衆遊既避免了機票、酒店等出行成本的水漲船高,也能在一座城市、一處山野漫步,駐足一處角落、凝望一朵野花,感受“慢生活”蘊含的細膩體驗,體味“在別處”帶來的未知憧憬。
更多“新玩法”的解鎖,也讓諸如“採菌遊”的小衆遊持續火熱。在雲南,隨着麗江拉市海的“採菌+騎馬+輕徒步”一日遊、騰衝高黎貢山的“徒步+採菌+動植物知識科普”一日遊等紛紛上線,當地戶外俱樂部推出了揀松子、溪流拓染、苔蘚瓶製作、蜜蜂之旅、湖上觀星、草原露營、夜觀昆蟲、採茶做茶等29種自然類產品;不少研學機構也推出主打鄉野風、自然風的夏令營,帶孩子們學習砍竹子、挖野菜、烤洋芋等技能,瞭解木雕、扎染、刺繡等傳統技藝,獲取植物種類、生長規律、採摘技巧的新知識……小小的菌子背後,不僅是廣袤森林的自然之美,更是雲南古城的風土人情。
從旅行體驗上來講,小衆遊的目的地也許隱藏在深山老林、偏遠海島或古老村落之中,它們遠離現代化城市的喧囂氛圍,卻擁有返璞歸真的獨特韻味。當人們流連其中,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原生態的風土人情,都讓人彷彿置身於一個神秘而美麗的世界,強化了小衆遊“與衆不同”的內核,也與年輕人時下追求的“鬆弛感”相呼應。在浙江金華武義縣賞綿延茶山、逛原生態的古村落,到福建平潭的海灘觀看熒光水藻、追尋“藍眼淚”自然奇觀,或去雲南邊境小城芒市感受異域風情,在廣東順德逢簡水鄉品嚐美食……我們欣喜地看到,各地通過不斷挖掘差異化的資源稟賦和區域特色,將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遺產轉化爲源頭活水,助力更多“黑馬目的地”異軍突起,爲小衆遊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小衆景點火了,冷門城市熱了”的現象,也反映出我國旅遊市場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散客羣體的主流化趨勢、社交媒體的指數化傳播、消費觀念的理性化導向,都推動旅遊消費從核心大城市向次級、再次級節點城市流動,從城市向縣域、從縣城向鄉村下沉。這也對各地服務支撐文旅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商業環境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12月以來,我國10個省級行政區共新增127家4A級旅遊景區,其中65%分佈於縣城及縣級市。可以看到,唯有在加強配套服務、保障環境安全、健全市場規則等方面持續發力、久久爲功,才能真正鞏固“寶藏小城”的硬實力,抓住時代造就的機遇、把握難得的商機,讓諸如“採菌遊”的各類小衆遊越來越“出圈”、越來越火爆,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走得更好更穩。
(作者:育心,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