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屆法律手語本科生畢業

來源:光明日報

日前,確認自己被成都一所高校的研究生院錄取後,田羽涵第一時間聯繫四川省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我會法律手語,9月份來成都讀研究生,今後如果有涉及聾啞人的法律援助,可以通知我。”

田羽涵是全國首屆法律手語本科畢業生。她就讀的西南政法大學卓越公共法律服務人才實驗班,是全國高校首個本科法律手語專業人才培養實驗班。

西南政法大學從2020年開始,按照自願報名、擇優錄取的原則,每年從新入校本科生中選拔40人進入實驗班,接受“法律+手語”系統學習。“全國有2700萬聾啞人,深化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加強法律手語專業人才培養。”學校黨委書記樊偉說。

田羽涵是進入實驗班的本科生之一。“沒有師資,沒有教材,沒有標準,剛開始完全就是一張白紙。”實驗班班主任、行政法學院教授張偉說,“能夠堅持下來,確實很不容易!”

一所普通高校要培養法律手語本科生,遇到的困難有些是“可想而知”的,也有些是難以預料的。實驗班前3年都有手語課,除了基礎手語,還要學法律手語。沒有現成的教材,學校就組織導師團隊蒐集、整理、開發法律手語,編寫了第一本包括890個核心詞語的法律手語教材,還在慕課平臺上推出了20堂法律手語課。學校沒有會手語的教師,9位手語教師都是從校外特聘的,上課時間只能安排在週末。成都市雙流區特殊教育學校高級教師高一,是9位校外特聘手語教師之一。每次輪到自己授課,他都要坐頭一天晚上的火車從成都趕到重慶,第二天上午再上整整4個小時的課。“口乾舌燥兩手痠。”高一這樣描述每堂課後的感受。

實驗班的同學自己琢磨出了一些學好手語的方法。他們每天至少花半個小時,雙手並用“背誦”新學的詞語和句子,還自動組成“手語小組”相互“切磋”。“時間久了形成條件反射,每次經過教學樓門口的正衣鏡時,雙手都會下意識地動起來。”實驗班大三學生薑浩然笑着說,現在只要見到有人用手語,自己就會忍不住上前交流。據瞭解,目前已有12位同學通過審覈進入重慶市聾啞人法律援助手語翻譯人才庫。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林維表示,學校將進一步拓展公共法律服務人才的培養方向,探索總結公共法律服務新模式。(記者張國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