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本科畢業生過半找不到工作?這屆美國畢業生, 在就業市場哭慘了

如今,名校光環正在袪魅,反其道而行的是年年升高的學費;而所謂熱門專業也不知道還能“熱”多久、還能否成爲孩子畢業後獲得高薪的入場券?

這些始料未及的趨勢和讓人意料之外的數據,也是在給華人家長們提醒:我們在給孩子傾盡所有進行教育投資時,究竟該投資些什麼?雞娃的思路是不是也要與時俱進變一變了?

作者:靜思;本文來源:公衆號“留學全知道”(ID:Eduknow)。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留學回報率在就業市場上連續走低,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當斯坦福畢業的博士最終選擇回國考公,在縣城謀一個穩妥的公務員崗位時,已然說明無論是就業市場本身、還是留學經歷賦予求學者身上的光環,已經不再是繁盛時期。

高學歷就業困難、只能“向下兼容”的現象也並非我們專屬。

最近,《紐約時報》在一個月內發表了兩篇關於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美國本土的畢業生爲找工作犯愁、煎熬和奔潰的情況與我們的畢業生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在就業市場池子裡等待被撈的應聘者裡,其中不乏名校、理工科畢業的學生。

五月初和五月底,《紐約時報》專欄作者Peter Coy分別發表了兩篇關於美國大學畢業生就業艱難的文章。

文章裡,提到了這樣幾則故事:

畢業生A,主修語言學,輔修德語和英語二外教學。去年8月開始她就在尋找全職、兼職或實習。她的期望薪資並不高,年薪35000美元,至今沒有得到任何一份全職或者實習的offer.

也許有人會覺得是她沒選對專業,不可避免會在就業市場失利。

我們再來看畢業生B的應聘情況。她打算申請的崗位是產品設計師——一個不算熱門、但也不小衆冷門的專業。

在過去一年裡他提交了四五百份申請,除了少數公司不回覆任何信息外,大多數公司給她的回覆都是“抱歉,你所申請的崗位有更適合的應聘者”這類拒信。

是不是她非名校出身,所以就業沒有優勢?那下面這個學生的背景呢?

紐約大學數學系畢業的碩士——牌子和專業都算過硬吧?除了擁有紐約大學數學系的碩士文憑外,他還擁有專利、通過了註冊金融分析師的第一級考試、目前正在取得Series 3證書入門級職位。他申請的也不是高級崗位,只不過是金融領域中的初級崗位。

在投出去400份簡歷後,收到了40封拒信,他一個面試機會都沒得到。

一開始,作者想這些也許是小概率事件,畢竟只有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才願意向他傾訴,那些順利就業的畢業生正忙着翻開自己人生的新篇章。但作者和另一位播客主持人John York在節目中收到大量讀者和聽衆來信表示:上述三則案例絕非個案。在美國,畢業生就業困難已然是事實。

最新的調查顯示,普林斯頓56%的文科畢業生,工作尚未有着落。

圖源pexels

我認識一對美國夫妻,兩個兒子去年和今年前後腳大學畢業,分別就讀於美國排名前80的高校,大兒子讀應用數學專業、小兒子學的是氣候物理專業,二人的學校和專業算不上頂尖和熱門,但想找份靠譜的工作應該是可行的,可偏偏倆兒子都難上岸。

大兒子在就業市場找了一圈,發現靠譜的工作太難找,他只能搬回父母的房子住地下室。現在一邊兼職做網球教練、一邊考醫學院。

小兒子運氣好一點,畢業後投了不少簡歷後拿到了一份去北極做研究助理的工作。但這份工作屬於“臨時工”,薪資待遇低、跟項目走,項目完成後就失業。他算是犧牲薪資刷一個對口的經歷,只希望這段經歷能在下一次找工作時是個不錯的砝碼。

在美國高校畢業生中,像我朋友的兩個兒子這樣難就業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在美國論壇上看到一名2022年的美本畢業生講自己找工作的真實經歷:

她是一名22年的商科畢業生,高中期間SAT成績爲1500分、修了9門AP課程,班級排名前列。她還曾是一名運動員,但因傷結束了運動生涯,整個高中期間該學生有着豐富的志願工作經歷。

靠着這樣的背景,她申請大學時曾被美國頂尖大學錄取,但由於經濟原因,最終選擇了本地州立大學提供的全額獎學金入讀。在大學期間,她有多份實習,最終還以3.96的GPA高分畢業。

畢業至今兩年,她嘗試申請的崗位超過600個,僅得到少數迴應,其他投出去的簡歷都石沉大海,到現在工作依然無着落。

在2022年畢業時,她曾拿到過一個6萬美元年薪的生物技術公司的offer,因爲疫情原因,offer在上班前幾天被取消;她還曾獲得過一份年薪3.5萬美金的銷售類工作,考慮到薪資太低、自己又不適合做銷售,所以當時就拒絕了。

沒想到,兩年過去了自此再與offer無緣。

爲維持生計,她選擇在高生活成本地區的服務行業做兼職養活自己,也一直在投簡歷、找內部推薦和參加面試,但結果就是現在仍然沒有一份全職工作。

這個故事戳中了很多正在求職的畢業生的肺管子,大家紛紛表示“你不是一個人!”

有人和她一樣的專業、比她晚一年畢業,至今也找不到工作;

有人投了400份簡歷,杳無音訊,覺得自己最終逃不過去餐廳當服務員的命運了;

有人讀的是STEM專業,畢業後照樣沒公司“收留”自己,不得不搬回父母家啃老;

還有人,和她用一年畢業,發現難就業,就又去深造讀了個學位,結果發現今年畢業時,還是找不到工作。

我看到兩組普林斯頓官網的數據:

即便是全美就業情況最好的普林斯頓大學,根據該校今年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

文科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中,有超過一半(53%)沒有找到工作;

理工科專業就業情況顯然更好,僅有25.4%沒找到工作,但仍然有28.9%的學生對自己工作不滿意。

(數據源自普林斯頓官網)

另一組數據來自哈佛大學,一項針對本屆畢業生進行的小範圍調研顯示:只有不到六成的畢業生選擇就業。如果是就業繁榮期,不會只有這麼低比例的畢業生選擇進入職場。

(數據源自The Harvard Crimson)

即使有一些畢業生找到了工作,也是退而求其次的結果:航空航天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去某個應用公司開貨車、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的學生在廣播公司做銷售。

也有畢業生運氣夠好,能夠“殺”進科技公司、金融公司的面試。本以爲靠着芝加哥大學數學專業的文憑能夠從中撈到一家上岸。結果,在參加完五輪、甚至十輪面試後,最終還是被淘汰。

全世界的高校畢業生,就像被集體施了咒一樣,牢牢困在了找工作這件上。

華人家長爲孩子瞄準的名校+熱門專業賽道,還能吃多久?

奇怪的是,各項數據都在證實,美國的勞動市場正在復甦。

比如,6月7日,美國勞動部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5月新增就業崗位27.2萬個,勞動力市場繼續保持相對強勁;平均時薪在5月同比上漲4.1%,兩個數據均超出先前預期。

但爲什麼還有如此多的畢業生就業困難?美國媒體和專家們分析認爲,這是因爲在當下的就業市場,很多人才短缺的行業不一定是應屆畢業生希望工作的行業。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報道顯示:現在就業市場上最缺人手的行業多是建築業、服務業,比如餐館、酒店,或者日託學校老師、養老院工作人員這樣的崗位。顯然它們都不是大學生們想工作的地方。多數畢業生還是想去待遇福利和前景都更好的科技、諮詢、金融、媒體行業工作。

可矛盾的是這些行業近兩年都在大規模地裁員,並縮減了不少崗位的招聘計劃。根據indeed在今年2月發佈的數據顯示:軟件工程師、媒體營銷專員等熱門崗位的招聘較之疫情前都有不小幅度的縮減。

微軟、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擘和高盛、摩根史坦利、花旗等華爾街大行的裁員潮在過去兩年延續不斷,至今尚未平息。

這讓僱主和求職者都陷入了尷尬:你提供的飯碗我不想要、我想要的飯碗對方不提供。一方缺人、一方急等工作,看上去有機會相交的兩條線,卻因爲供求不對等變成了兩條平行線,沒有交匯的時刻。

除了行業供求不對等導致畢業生難以就業外,僱主對應屆畢業生這個羣體也越來越持謹慎和苛刻的態度。

我認識一位華人家長的孩子,本科學的是電氣工程專業,畢業後工作一直找的不理想,就又去讀了一個商科的碩士。因爲學術成績和經歷比較豐富,所以今年畢業時拿得到了幾家普通金融公司的面試機會。

在面試現場她就能明顯能感覺到對方不想僱傭她的態度。幾次面試失利後,她問了兩家面試官爲什麼不錄用她。對方給出的回覆類似:至少金融行業裡的大多數公司已經不願意花錢培訓新人,他們想要的是實戰強、工作技能足夠全面、能立即創造價值的人才。

所以這個孩子即使從藤校的商學院畢業,也並未在就業市場受到“優待”。

這就形成了“需要工作經歷來找工作”悖論:大學提供的是一份教育——紙上談兵居多;而職場需要畢業生立即創造真金白銀的價值,大學教育與就業實戰越來越脫節。

學生在教育系統的“煤氣燈”下被愚弄,只有當他們畢業後開始找工作時,纔會發現這一切,而那時已經爲時已晚。或者說,就算他們早都知道這其中的鴻溝,又能怎麼辦呢?

《福布斯》雜誌在今年四月做過一項僱主對僱傭人才看法的調研,招聘經理被問及對公立大學畢業生和非常春藤私立大學畢業生的看法: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熱衷推孩子捲成績、卷競賽、卷課外活動、努力讓孩子成爲就讀名校和熱 門專業,走上金字塔尖的華人家長們,多數人都在用這樣的方式來最大概率確保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好工作。

可如今,名校光環正在袪魅,反其道而行的是年年升高的學費;而所謂熱門專業也不知道還能“熱”多久、還能否成爲孩子畢業後獲得高薪的入場券?

這些始料未及的趨勢和讓人意料之外的數據,也是在給華人家長們提醒:我們在給孩子傾盡所有進行教育投資時,究竟該投資些什麼?雞娃的思路是不是也要與時俱進變一變了?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