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再現長征萬水千山 真實刻畫紅軍戰士形象
李有國、羅順成、趙志方、李鳳蓮……聽到這幾個人的名字,有人或許不明所以,有人卻會熱血沸騰,熱淚盈眶。他們是中國第一部全景式描繪長征的話劇藝術作品《萬水千山》中的主人公,是千千萬萬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凝練在舞臺上的形象。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也是長征勝利85週年,在這樣的日子裡,我們重溫這部經典作品,也是在向千千萬萬犧牲在勝利路上的先輩們致敬。
上世紀70年代復排的《萬水千山》舞臺照。
時代寄語
信仰不僅僅是信不信的問題,更是相信了還能夠爲之行動,《萬水千山》的主角就是一羣爲信仰而行動的人。——陳其通之子陳嘉陡
原總政話劇團導演、演員陳嘉陡曾出演過話劇《萬水千山》,同時也是該劇編劇兼導演、“將軍戲劇家”陳其通的長子。父親的這部作品,也是陳嘉陡一生最看重的藝術作品。
作爲第一部全景式描繪長征的話劇藝術作品,《萬水千山》可謂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陳嘉陡介紹說,其實父親文化水平並不高,小時候只上過一年私塾。原來,陳其通出身在四川巴中縣一個貧窮的僱農家庭,家裡沒有一分地,靠給別人種地過活。
當時在四川,貧苦人家的生活水深火熱,不僅吃不飽穿不暖,軍閥、地主、土匪、民團都對普通老百姓隨意盤剝欺壓。“在這種情況下,突然來了一支隊伍,告訴你可以建設一個美好的、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會,這個社會叫社會主義社會,肯定人人就都踊躍參加。”陳嘉陡說,陳其通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1932年加入共青團,1933年正式成爲一名黨員時,還不到17歲,參加長征時被大家稱作“紅小鬼”。
上世紀50年代《萬水千山》舞臺上的彝海結盟場景。
但這個“紅小鬼”的心思可不小,他跟隨紅四方面軍“三過草地”,親身經歷了長征的千難萬險,看到過無數戰友倒在長征路上,心裡一直想着要把這些都記錄下來。長征勝利後來到延安,他先是寫了一些活報劇和通訊報道,後來又用了一年多時間寫出了話劇《艱苦歷程兩萬五千裡》,也就是第一版話劇《萬水千山》。創作這樣一部作品,對只上過一年私塾的陳其通來說並不容易,但他心裡就是有一種按捺不住的激情,要把那些他親身經歷、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們和偉大的長征歷程記錄下來。
因爲這部作品規模很大,當時延安的劇團根本沒有能力演出,第一版完成後並沒有排演。後來陳其通又修改了很多次,直到1949年3月,他所在的瀋陽部隊政治部文工團首次公演該劇,當時叫做《鐵流二萬五千裡》。受文工團規模所限,這一次舞臺上的呈現也並不令陳其通滿意。
這部劇真正意義上的首演是1954年6月在北京,由陳其通親自組建的總政文工團話劇團演出。這個劇團集合了全國各地文工團中最具實力的話劇演員,包括他親自招收的著名演員藍馬。當時的演出非常轟動,觀衆要想買到票都得帶着鋪蓋卷連夜在劇場外排隊。
●那些身影久久揮散不去
在話劇《萬水千山》第一場中,有一段和敵人拼刺刀的戲,非常驚險。陳嘉陡說,這個故事來自父親的親身經歷。
在長征中的一場戰鬥裡,陳其通把刺刀捅進敵人的肚子裡還沒拔出來,對方又有人向他刺過來,來不及躲開的他,就同時用右手抓住敵人的刺刀,左手抓住自己的槍管,兩個人互相僵持着的時候,又來了一個敵人,情況萬分危急時,幸虧一個戰友趕過來,才救了他一命。就是因爲這一次用手抓刺刀,讓他右手受傷,四個手指頭從此再無法彎曲。沒有人能想到,他能用四個手指不能彎曲的右手寫出那麼多作品。
話劇《萬水千山》中不僅有陳其通自己的故事,還有許多他聽到和看到的人和事。指導員李有國是劇中主角,他的原型不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劇中有一場戲是李有國在翻雪山前發燒了,如果堅持跟隨部隊,在惡劣的環境中很可能會死在雪山上。如果留在老鄉家會安全很多,可這意味着脫離了革命隊伍。最終,他還是決定跟着紅軍繼續走,哪怕面對着的是死神。
“李有國身上集中着很多戰友的故事和精神,他們寧可死也不能丟棄信仰,認爲沒有信仰活着也沒什麼意義。”陳嘉陡說,父親跟他講過許多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陳其通在西路軍時,有一次在戰鬥後的戰場上,看到一個受傷的戰士還活着,想把他擡走救治。可那位戰士說:“你別救我了,帶着我只能連累你們,留一把槍給我就行了,回頭敵人打掃戰場時,我還能再殺死一個敵人。”沒有人知道這個戰士的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誰,但他的形象在陳其通心中久久揮散不去。
話劇《萬水千山》將筆觸放在了普通的指導員、戰士身上,他們出身貧苦,相信跟着共產黨一定能夠建立一個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他們甘願爲這個理想奉獻生命。“信仰不僅僅是信不信的問題,更是相信了還能夠爲之行動,《萬水千山》的主角就是一羣爲信仰而行動的人。”陳嘉陡說。
●不能讓觀衆覺得這是戲
“我記得很清楚,排練時藍馬距離我只有三四米遠,但那種感覺一點不像是在演戲。”陳嘉陡小時候常跟着父親去排練廳,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時《萬水千山》排練的情況。
陳其通
陳嘉陡說,“真”是父親在創作、執導《萬水千山》時一以貫之的要求。這個戲與一般的戲不同,沒有技巧性的開始、高潮、結尾,沒有人物之間的矛盾不斷變化、激化。
陳其通很喜歡前蘇聯電影《夏伯陽》,那種真實、自然的感覺也體現在他的《萬水千山》裡。爲了追求真實,當時選的演員都非常年輕,因爲長征時戰士們都是十八九歲,二十多歲當上軍長、師長的也不少。在表演時,陳其通要求演員從內心到外形都要做到真實,“藍馬就有這個功力,他沒有學過什麼表演體系,但從內到外都是真的,沒有話劇腔調和做派。”在陳嘉陡看來,就是這一批像藍馬一樣經驗豐富的演員,成就了《萬水千山》高水平的演出。
表演之外,陳其通對舞臺細節也力求真實。陳嘉陡記得小時候看《萬水千山》劇組製作舞臺佈景時,工作人員製作山石道具,不僅把表面噴綠,還把絲瓜染上顏色粘在上面模仿青苔的感覺。
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的同時,陳其通也不排斥其他新的技術和觀念。很多人不知道,陳其通還組織研發了國內最早的無線麥克風。當時,陳其通看到朝鮮歌舞團來華演出時使用了無線麥克風,演員在表演中不必刻意提高聲音也能讓最後排的觀衆聽清楚,更適合表達豐富真實的情感。爲此,他研究開發了我們自己的無線麥克風。雖然當時的無線麥克風有鋼筆那麼大,後面有一段線,在舞臺上幾個話筒同時使用還會互相干擾,但他堅持在《萬水千山》中使用。
對於新的表演觀念,陳其通也會爲我所用。1974年復排的《萬水千山》在堅持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加入了表現主義的手法。比如“遵義會議”這場戲是非常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到了下一場“四渡赤水”,就用舞蹈來表現紅軍四渡赤水的過程,再下一場又是現實主義的表演。“父親認爲如果把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糅合到同一場戲中,會有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而他不想讓觀衆覺得自己是在看戲,希望大家覺得事兒是真的,情感也是真的。”
2011年,爲慶祝建黨九十週年,陳嘉陡作爲導演將闊別舞臺幾十年的《萬水千山》搬上舞臺,並重走長征路進行巡演。在陳嘉陡看來,《萬水千山》對今天的觀衆依然有着巨大的現實意義,它是在叩問:你有信仰嗎?你能爲信仰行動嗎?
(原標題:全景再現長征萬水千山 真實刻畫紅軍戰士形象 陳其通:“紅小鬼”寫就大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