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競逐大過敗選檢討

(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民進黨面臨地方大選的重挫,並非不知道嚴重性,只是忘記了在野時曾經如何呼應社會大衆沉默的憤恨。「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雖說出失衡的權力將加速朝向墮落與貪腐的極致,卻未能點明絕對權力者爲何不知化解人民憤怒的反撲。印度詩人泰戈爾則一語道破,因爲「權力(的傲慢)把受害者的百般苦惱看作忘恩負義。」

民進黨的理想性在成爲全臺最大黨的同時,就開始一點一滴地喪失,至今不僅徹底腐化,且因名繮利鎖而極度僵化,其冷眼對待民間疾苦宛若患上嚴重的末梢神經麻痹症。蔡總統兼黨主席敗選當晚面無表情宣讀完講稿,隨即轉身離去,其賭氣不服輸的模樣,難道不是「把受害者的百般苦惱看作忘恩負義」?

儘管民衆逐漸看清民進黨傲慢的醜陋,然而民進黨的醜陋似乎看不到下限。選前林智堅論文門掀起的巨大風浪,不僅成爲全黨敗選的重大因素之一,選後依然餘波盪漾。可能問鼎黨魁的桃園市長鄭文燦及參選基隆市長的立委蔡適應,再因碩博士論文抄襲被撤銷學位。誠如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所言,這對民進黨構成了生存發展危機,是「比黑金還嚴重的問題」。

日前蔡總統首度邀集府院黨召開高層會議檢討敗選,會中達成四項共識,包括減輕人民負擔、降低朝野對抗、確保國家安全與臺海和平、穩定政局並展開新局等,表面上似乎在迴應敗選結果,然究其實,會議主要在爲敗選後黨政權力結構的鞏固預作綢繆。因此重中之重並非在虛心檢討政府愧對人民之處,而是如何保全或轉換「蔡蘇體制」,以免「跛腳效應」的衝擊提早擴大,連帶拖累2024年總統大選。

因此,在綠營執政者的心中,權力的重要性遠遠超乎人民的安危與福祉。據報載,上述會議確定將在明年1月立法院會期結束後,全面檢討府院及內閣人事佈局,且「不會只是小幅改組」。這種宣示不僅無法證明執政黨改革的決心,還透露出執政當局「以拖應變」的策略。內閣「不會只是小幅改組」,但會「大」到哪裡去?蘇揆會不會在選民「健忘」後就不下臺?

2014、2018年藍、綠行政院長江宜樺、賴清德均因地方選舉敗選立即負責辭職下臺,此種慣例歷歷在目,而恬不知恥、斷不負責的蘇揆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民進黨敗選後黨內表面上並無太大波瀾,實則派系間暗潮洶涌,合力劍指選戰操盤並護衛總統的英系。在這波內鬥中,「後蔡時代」已然開啓,小英總統尚有多少餘威,就看其欽點的鄭文燦能否從論文門脫身並榮登黨魁寶座,若不其然,「空心蔡」就只真的剩下空殼總統的虛名了。(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