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沒有一個流量,網劇一哥再創神作,口碑會超過《慶餘年》2嗎

正兒八經的武俠劇,好久不見。

別誤會。

Sir說的不是仙氣飄飄的仙俠,不是你儂我儂的古偶。

而是真正發生於民族危亡的亂世,以個人之力斡旋宏大敘事的英雄傳說。

本來今年已經快要過半,感覺沒啥指望了。

沒想到來了個空降兵。

等不及給國產武俠,續上一份新的答卷

天行健

編劇白一驄,網劇老熟人,代表作《三體》《老九門》《鬼吹燈之精絕古城》《暗黑者》。

但這次稍有不同,相比其他大多改編自經典IP的武俠劇,《天行健》卻是老老實實的原創,背景又設在清末民初,主打一個考驗編劇文史功底。

卡司豪華。

許多熟面孔,一波情懷殺。

哎,多少90後的童年記憶啊。

陣容這麼下血本,質感穩了?

別急。

要知道武俠劇最不能缺的除了好演員,還有最重要的:故事。

真正的江湖和武林,永遠都是人類慾望的想象共同體。

01

“一件藏寶圖引發的血案”

許多武俠故事都逃不開“老三樣”:

寶物、大俠、江湖。

就第一樣而言,可以是兵器,是秘籍,是寶藏:

比如金庸筆下的倚天劍屠龍刀,《鹿鼎記》裡的四十二章經,或是《雪山飛狐》的李自成寶藏,串起整個武林躁動的導火線。

《天行健》也是如此。

清朝末年。

光緒帝和慈禧駕崩之後,一份傳說中的寶藏,浮出水面。

某個夜裡,清廷發現文淵閣被盜,藏寶圖不翼而飛。

這可是筆足以救國的大財富。

國庫告罄

我也曾經打過淨壇密藏的主意

於是,缺錢的清廷不得已放下面子,緊急搖人。

誰來?

他們從牢裡撈出了人稱“清代狄仁傑”的門三刀(秦俊傑 飾)。

文武雙全,根正苗紅,高幹子弟。

頂配人設自帶超強破案buff

結合“大清要變天”的民間流言,門三刀一眼就看出了關鍵:

這個賊不是想偷圖,是想竊國。

誰要造反?同盟會的革命黨嗎?

恰巧。

此時天津的一個小鎮裡,出現了一樁特大殺人案,九人被害。

△ 老邢:親孃嘞,影響仕途啊

死者,是一羣穿西裝的人,疑似同盟會回國人員。

而兇手,則是異族打扮的棱西人。

這和藏寶圖又有什麼關係呢?

門三刀經過調查發現,這羣棱西人實則是當時江湖上的一大劍派,掌門卓不凡(劉宇寧 飾演),他們受人指使,偷竊藏寶圖,殺掉了知情者。

這九個人就是爲了

要和一個持有寶藏線索的人交頭

圖錢嗎?

不。

他們渴望一個來自於權威的正名。

無論我們在武學上取得多大的成就

始終還是被人看做異類,難成正統

而這個“正名”。

只有他們倚靠的大清王爺淇親王能給到他們。

沒錯。

這個故事說到現在,終於清晰了起來

淇親王是當時少有的激進派,堅持罷黜皇帝,將中央集權制改爲君主立憲制,是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

劍派自命不凡,但仍需要官方背書,不得不屈居人下。

而淇親王呢?

他雖然需要資金髮動政變,但打心眼裡不相信這些草莽之輩。

於是一方求變,一方求名,表面上合作尋寶,實則心思迥異。

卓不凡手持藏寶圖,先發制人。

門三刀螳螂捕蟬,伺機而動。

別忘了。

還有隻黃雀

天津命案發生地有個叫王家洛(龐瀚辰 飾)的小捕快,他死死地跟着卓不凡等人,試圖將其捉拿歸案。

不信奉任何權威的他。

成了各方勢力間,唯一的變數。

守舊派,野心家,革命者,清道夫。

甚至還有虎視眈眈的日本人。

一場藏寶圖引發的血案,就此拉開帷幕。

02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或許你也意識到了,在這個故事裡,時代背景異常重要。

武俠小說熱衷於將背景設置於亂世,因爲只有在“鉅變”的年代,才能體現出俠義精神的“不變”。

這也是武俠小說在清末民初期間流行的重要原因。

而武俠的第二層意思。

便是在武林爭鋒的表象下,講述着亂世裡的人

社會鉅變。

俠義不變。

但,《天行健》不同的是,它說的,卻是“變”。

什麼意思?

劇集的背景,設置於宣統二年。

也就是說。

在第二年,清帝便會發出退位詔書,大清王朝正式結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再來看這幾股勢力,會發現,其實沒有人真的因循守舊,試圖做那個腐朽的王朝追隨者。

他們都在求變。

只不過是“路線”不同而已。

比如門三刀。

其實劇集一開始,就已經交代完了門三刀的政治傾向。

1898年,光緒帝發起百日維新。

大清朝搖搖欲墜,天子站在簡陋的龍椅前,向羣臣訴說本朝如今的慘淡。

今日之世勢

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

因循守舊

固步自封

只會讓我們的國家越來越落後,越來越衰弱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希望在座諸君

能夠以強盛國家爲己任

正視現實 發奮圖強

這裡有個絕妙的鏡頭。

光緒逆光而立,面前是跪倒一片的朝臣。

他形同光源,看似是意見領袖,實則呢?

模糊不清。

似乎暗喻着變革的困難,與他本人所代表的皇權,早已盛極而衰。

彼時,站在他身旁的是門三刀。

維護皇權的御前侍衛,是他的第一重身份。

光緒言辭鏗鏘,字字入耳。

但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戊戌六君子被殺,光緒帝被慈禧幽禁於中南海瀛臺。

三年後,辛丑條約簽訂,李鴻章割地賠款。

門三刀入獄的十二年,也是大清朝不見天日的十二年。

這也就決定了。

門三刀在接手藏寶圖任務的時候,他心中的信念更多來自於曾經。

他相信清廷的新政定能成功。

再加上表面上國際的看好,這使得他記憶中的大清朝,並不是眼前的破敗樣,言猶在耳的回憶堅定了他求變的心。

屬下定破樓蘭

同樣是求變。

其他人呢?

淇親王代表的是不破不立的新觀念。

身爲和碩親王,女婿身在北洋軍閥之內,自己本身又是親英派,從實權到思想上都鐵腕錚錚,有激進的資本。

這裡有個小彩蛋。

親王的傢俬通常以古玩珍寶爲主,但淇親王的府裡還放了另一件寶物。

一副完整的中世紀騎士鎧甲,搭配背後的十字形窗格。

相較其他的佈置,有些格格不入。

但哪怕如此,淇親王仍舊放在最顯眼的地方,進一步坐實他歐化的思想。

然而,有趣在於

淇親王作爲皇權的既得利益者,卻又禁不住被外來的民主思想所感染。

他看不起皇族的懦弱,卻又否定基層力量,本質上還是老一套的血統論。

並沒有多少考慮到百姓。

那些頭腦發熱的革命黨,能成偉業?

販夫走卒之輩,他能明白怎麼勤政愛民?

所以,這種“變”是反武俠嗎?

不。

不如說,這是一種武俠故事特有的不確定性。

今天的我們在看歷史劇時,總不免會帶有些上帝視角,因爲知道發生了什麼,藉此估量每個人的命運、生死。

但武俠不同。

俠,是夾在朝堂與黎民之間的那層不確定。

俠,是亂世之中唯一的變數。

比如,除卻紫禁城內的兩股勢力:以卓不凡爲首的劍派也好,理想主義者的小捕快也好,他們的存在,其實是一種“曖昧”。

沒人知道他們會變成什麼樣,也就無人預知他們的結局。

面對國破人亡。

所謂的武林正義將是如何?

大清將亡。

那些習慣於侍奉朝廷的螻蟻,又是如何?

如果說,此刻的他們或許還停留在對身份的執意。

那麼未來的某一刻。

他們是否會褪去屬性,作爲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重新審視自己之於時代的意義?

讀聖賢書有什麼難的

難的是

把聖賢之聲說給人去聽

說到底。

一張藏寶圖,看上去是一筆人人爭先,主導亂世浮沉的財富。

實際上呢。

正與邪,善與惡,內憂與外患。

世間大小。

都將成爲時代的一抹殘影。

而這樣的結局,無論好壞,已經是一個人,一位俠,所能做到的極限。

因爲就像那句臺詞說的。

人的命短。

命長的,終究還是王朝。

03

“十萬頭顱血”

徐浩峰曾說過,武俠的魅力之一,是裡頭有中國人的樣子。

因爲說到底。

武俠的視角從來不會停留在廟堂,而更多地,是從底層的衆生相出發。

而這。

也是武俠的第三層:江湖。

“以武犯禁”的江湖。

生機勃勃的江湖。

所以對於Sir來說,這會是考量一個武俠故事,究竟是落在實處還是空中樓閣的關鍵要素。

在《天行健》裡。

我們能看到不少場景,試圖去貼近清末民初的真實中國。

比如一個細節。

片頭曲內,時不時閃過一些黑白影像。

這就是歷史本身。

不會使槍的民兵,抽大煙的衚衕子弟,光緒二十九年創刊的《商務報》……

種種畫面,堆疊成20世紀的北京舊象。

沒錯,相較於傳統武俠更多將筆觸留給各類掃地僧式的角色,近代武俠的特點,便是更多地着眼於小人物。

亂世之中還能做什麼呢?

百姓們汲汲營營,但求溫飽。

不同地域,搭配不同菜系(給道具組加個雞腿)。

△ 煎餅大蔥、松鼠桂魚、清蒸黃花魚、大閘蟹

民間雜藝。

糖畫、噴火、皮影戲。

似乎看不到任何兵荒馬亂的跡象,所有人都如常生活。

但。

這裡有一個不說,你都很難注意到的細節。

清兵過境。

本來趕路的人也好,路邊支起攤子做生意的小販也好。

他們都趁官兵沒走到身前就自發避開,生怕有所衝撞。

百姓們的應激,悄悄揭開了武俠故事的最深層。

原來無論多麼宏大的敘事,多麼沸騰的變革,究其根底,仍舊是以民生的多艱爲代價。

人們看似平和度日。

實際上。

他們面對清兵,面對洋人,面對不知道哪天就會冒出來的“新權威”,只有時刻自危的份。

江湖的險惡不僅在於朝堂。

更在於將小部分人的慾望彌散開來,臨摹出大多數人的悲苦。

目前劇集只播出了幾集,我們尚無法一窺全貌,但可以看到的是,創作者其實有意於在往這個方向努力。

並試圖打造出衆生相來。

比如。

這樣的衆生相,除了百姓,還有片頭中,取消科舉後,鬱鬱而終的文人。

寫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白幡,成爲他們自戕的上吊繩。

作爲反派的殺人機器。

是被昏庸的清政府與炎涼的晚清世態,共同造就。

錢七本不在江湖

其實他是內務府培養出來的殺人機器

慈安太后暴斃後

就在那年他從內務府逃走了

-還能繼續殺人嗎?

-能殺

而且更貴

不過他收到的所有錢

會直接燒給他的妻兒

如果把大清朝的式微比作一盤殘局。

那麼顯然棄子,更是無人問津。

果不其然。

錢七作爲殺手窮盡半生,最終的宿命同樣是被殺死,形成一道輪迴。

這裡的鏡頭,更是爲他的結局注入一絲悲涼

錢七死前,望向天空。

樹葉飛舞盤旋,撲簌簌落下,耳邊只剩昏鴉嘲哳的鳴叫。

除此之外。

Sir還想聊一個人,唐雨。

一個戲份只有幾分鐘的小人物。

他作爲劍派裡爲數不多念過書的人,空懷有一腔熱血,卻無處施展。

好不容易發現了同盟會。

他的夢想是參加革命,救國報國。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但結局呢。

因爲藏寶圖事件,劍派被門三刀和捕快兩股勢力一併對付,終究是寡不敵衆。

唐雨。

人如其名,死在一個下雨的夜晚。

注意這裡的鏡頭:濺上鮮血的綠葉,與雨水裡流淌的紅色形成鮮明對比,體現生命於方寸間的流逝。

以及屬於他的最後一幕。

那句詩,那個未酬的壯志。

中國人的武俠是什麼樣,無人可以咬死定論。

但最起碼。

《天行健》在試圖給出自己的答案。

它直白地告訴你

無論是武林人士也好,廟堂官僚也罷,還是你出身草根,都可以懷揣對未來的暢想,並在亂世中求索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寶藏後續如何?

重要,卻也不再重要。

因爲武俠的魅力從來不在於一個單調的結果。

它向內,是展現幾代人的得意與失意,天下熙熙攘攘,皆生根於時代並作用於時代。

但向外呢?

是一股留給今天的後坐力。

接軌於如今的現實。

如今的年輕人,又有多少記得這份忠義,這份豪情?

說到底。

武俠的存在,或許不在於其本身到底如何糾葛,如何奇情。

而在於它永遠爲後來的人們提供一種模板,一種面對問題,面對現實波瀾不驚的姿態。

所以哪怕消失千百年,無數的英雄豪傑都已淪爲時代車輪的硝煙粉塵。

但只要有武俠。

這些中國人自照的鏡子,便永不會褪色,缺席的勇氣,也能重新在場。

在一個哪怕往下走的世界,堅定不移地向上走。

哪怕命運無常。

哪怕世事難料。

依舊齊頭並進,不止不休。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