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臺大跨領域團隊發表超高速顯微鏡 有助腦神經疾病研究

國科會今舉辦「超高速4D顯微鏡」研究成果記者會。記者張博瑞/攝影

腦科學研究向來複雜,清楚看見活體的神經運作,以及神經之間的溝通是目前研究的困難之處。臺大物理系教授朱士維領軍的團隊,結合AI技術、研發出全球首創的「超高速4D顯微鏡」可讓腦部神經運作的影像清晰度提升近10倍,可望對腦神經疾病的研究將有所助益。

國科會「腦科技創新研發及應用計劃」支持下,朱士維與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吳順吉、臺大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組成跨領域團隊,開發出超高速4D顯微鏡。此研發不僅對腦科學研究是一大進展,11月也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朱士維說,目前腦神經研究的困難之處在於需要看見活體的神經運作,而爲了看到腦神經之間聊天、溝通的過程,需要拍攝範圍夠大且快、高解析度的影像。而使用傳統顯微鏡拍攝,可以透過縮短曝光時間,加快拍攝速度,但會使成像不清晰,團隊開發的「超高速4D顯微鏡」,以AI解決此一問題。

研究團隊指出,自主研發的4D顯微鏡,掃描速度比傳統顯微鏡快上千倍,能即時捕捉快速變化的神經活動,搭配AI的強大運算能力,將影像對比度提升10倍,成功克服傳統顯微鏡在速度、解析度和成像範圍上的限制。

研究團隊發現,在活體鼠小腦中控制動作的神經元分佈就像GPU,平行排列進行運算,相鄰的神經網路就算接收到的信號相仿,傳遞到細胞本體層竟會變出不同的結果,顯示這些神經單元是既獨立運作,又能集體合作產生運動的模式。

朱士維說,傳統上的AI影像增強,是用大量真實影像給AI學習,例如說給予1000張小鼠的腦部影像,但每隻小鼠的腦部不同,所以AI可能出錯,而團隊的技術是用很密集的不清晰影像,由AI找出影像間的共通之處,並剔除影像雜訊,來完成影像解析度強化。

「超高速4D顯微鏡」也將對了解腦疾病原因有所幫助。潘明楷說,目前對於許多腦神經疾病,如癲癇、失智症等的確切病因仍不瞭解,而「超高速4D顯微鏡」可讓腦神經影像「有圖有真相」,將對相關病症的病因釐清、預防和治療有所幫助。

國科會副主委陳炳宇表示,腦科學和AI很有關聯,因爲AI的硬體、GPU的運算或是AI模型都在模擬大腦如何運作,也期待透過AI技術的突破,對於腦神經系統運作可以有更深入的觀察與理解。

臺大物理系教授朱士維帶領跨領域團隊研發「超高速4D顯微鏡」,將對腦神經疾病的研究有所助益。記者張博瑞/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