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排未減少 學者:蔡政府2050淨零碳排沒作爲

中山大學教授陳鎮東認爲,相較於昂貴的土地,增進海洋吸收碳的能力,必爲大勢所趨。(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全球碳計劃研究團隊於今(11)日發佈《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減少的跡象。而總統蔡英文提出2050淨零碳排的政策口號,但學者直言,未見短期、中程具體目標,產業界看不到政府的具體措施,難以規畫符合成本的減量作法。

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並沒有減少,如果持續當前的排放量,有50%的機會在9年內全球平均升溫會超過攝氏1.5度。

報告提到,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驅動力來自石油排放量增加,使化石燃料排放量達到366億噸二氧化碳,佔全球總排放量的89%,其餘的11%則來自土地利用改變產生的排放。

全球碳計劃研究團隊執行長卡納德爾(Pep Canadell)說,2020年因爲疫情影響,碳排下降,可是到了2021年,比例便上升很多,2022年甚至增加了1%,之後還有可能持續攀升,因爲峰值尚未出現。

卡納德爾提到,在整個化石燃料導致的排放比例中,天然氣與水泥產生的排放量在下降,但煤炭和石油則上升。今年也是歷年來首次看到,中國的天然氣與水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曾任全球碳計劃科學指導委員的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說,自2005年至今,臺灣每年碳排放量大約維持在7300萬噸(約爲27000萬噸二氧化碳),尚未見到減碳成果。

陳鎮東提到,依據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臺灣在205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至每年3660萬噸,大約是目前排放量的一半。但在「國家長期減量路徑規劃」中,沒有看到短期、中程具體目標與作法,看來還是在寄望新科技突破。產業界不知道政府的具體措施爲何,便難以擬定出符合成本的減量策略。

陳鎮東也分析,臺灣因陸地面積狹小,利用土地減碳空間有限。近海海洋藍碳部分,也因爲紅樹林、海草牀及可供大型藻類生長的面積有限,無法大規模用以減碳。我國經濟海域面積遠超過數倍於國土面積,因此在經濟海域開拓藍碳方面,應是移除二氧化碳的工作重點。

陳鎮東認爲,從全球碳預算的報告數據來看,海洋於2022年吸收29億噸碳,與全球土地吸收的34億噸規模相當。相較於昂貴的土地,增進海洋吸收碳的能力,必爲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