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 陸流行病專家:3月仍不可能結束

圖爲豐臺區居民開展全區核酸檢測。(新華社)

新冠肺炎疫情已連續2年打亂全球民衆的正常生活,如何徹底終止這場大流行成爲人們心中越來越強烈的期盼。近段時間,一些來自國外的研究不斷傳遞出這樣的聲音:「Omicron傳播力強但毒性弱的特點已呈現出『流感化』的趨勢,新冠病毒給全人類造成的危害似乎在逐漸降低」。《環球時報》專訪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他預測,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到今年3月仍不可能結束。

★Omicron不可能是「大號流感」

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大陸流行病學家吳尊友:3月不可能結束。(環球網)

吳尊友指出,Omicron不可能是「大號流感」,因爲它感染的部位和流感是不一樣的,它造成臨牀症狀的嚴重性和流感完全是兩個級別。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而新冠病毒的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

吳尊友表示,上呼吸道感染很少會引起肺炎,除非久病不治,拖了很長時間,這種情況下少數患者會引起肺炎。而下呼吸道感染多數人會出現肺炎,包括感染Omicron毒株。此前天津的數據顯示,在361例感染病例中,有42%的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肺炎症狀,這個比例已經很高。

吳尊友指出,出現這麼高比例的肺炎患者,如果不是因爲疫苗發揮了保護作用,病人的病情會更嚴重。因爲有疫苗「打底」以後,感染者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所以症狀就會輕很多。此外,就是中國政府的反應比較快,當病人剛剛確診尚未出現症狀,或是僅僅是輕症的時候,所有病例都會住院治療。

「這和歐美國家不一樣」,吳尊友說,在國外,沒有症狀或者症狀較輕的,根本就不會安排住院治療。這也就是中國從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出現疫情後,幾乎沒有死亡病例的原因——因爲治療的早。

吳尊友表示,放眼世界,Omicron造成肺炎的比例較高,除中國外,其他國家因Omicron導致的重症率、病死率遠比流感要高得多。以美國爲例,Omicron毒株流行期間,其造成的死亡人數,甚至遠遠高於Delta毒株流行期間造成的死亡人數。流感造成死亡的比例還是比較小的。所以Omicron不可能是一個「大號流感」。如果把它當成「大號流感」來看的話,會淡化疫情,削弱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對疫情防控非常不利。

針對頂級醫學學術刊物《刺胳針》1月19日發表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主任默裡的一篇論文稱,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即將結束,3月將成爲關鍵時間點。吳尊友直言,他認爲這篇論文中表達的觀點,科學依據並不充分。

吳尊友表示,這篇論文的作者是一名統計學家,是數學模型領域的全球頂級專家,他對生物學以及病毒的瞭解並不是特別清楚。他是根據流感來提出這種假設——如果此前的流感能在2年之內結束,那麼新冠已流行2年,應該到了要結束的時候。他是基於這種邏輯來展開分析的,但因爲流感和新冠有很多不同,他的這種假設有一些要接受現實挑戰的地方。

吳尊友表示,首先就在於感染流感後免疫力維持時間通常能達到一年,而感染新冠後免疫力維持時間一般在3到6個月左右。其次就在於新冠病毒的變異很快,差不多每天都在變。而流感病毒的變異是有規律性的,且變異週期較長,通常是一年一變或幾年一變,在這一年或幾年內,病毒的變異若僅在「亞型」內,不會影響交叉保護。

吳尊友表示,從病毒變異的特點以及從新冠流行兩年的規律來看,「3月份成爲新冠疫情世界大流行結束的關鍵時間點」這種觀點,科學的依據是不充分的。

★新冠病毒流行的趨勢肯定會減弱?

不過,吳尊友還是樂觀認爲,今後一段時間內新冠病毒流行的趨勢肯定會減弱,因爲每一種新毒株的流行在到了高峰以後總會下降,Omicron在南非已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在其他國家經過一段時間流行後也有下降跡象。如印度在去年4月、5月Delta毒株大流行後,有一段時間處在較低的流行水平,科學家當時還在研究,爲什麼印度的疫情突然就降低了,現在第四波疫情發生以後,印度的疫情又升上來。

吳尊友舉例,再如日本,在去年東京奧運會期間,疫情比較嚴重,但在奧運會結束後,疫情一下子呈現大幅度下降趨勢,科學家也試圖解釋爲什麼日本的疫情突然就平緩了,然而,全球第四波疫情來襲時,日本的疫情突然又升上來。新冠病毒就呈現這樣一個流行規律,它一波流行峰過去後必然有下降的時候,所以從全球角度而言,3月或者未來一段時間流行趨勢減弱,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

吳尊友表示,全球新冠這一輪的大流行是有幾個重要因素促成的,一個是冬季比較適合新冠病毒的生存和傳播;第二個是冬季的節日比較多,感恩節、聖誕節以及新年,人們都會聚集,等到冬季過去,人們回到工作崗位,促進流行的因素也就減少了;第三個因素就是變異毒株的Omicron傳染性比較強,特別是既往感染過或接種過疫苗的人也會感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