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藥市場掀收購熱潮:中外合作成行業新趨勢,如何精準選擇優質標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隨着健康產業快速發展,醫藥企業併購重組日漸活躍,今年以來,大手筆收購頻現。不少跨國藥企更是緊盯本土優質標的,積極尋求整合資源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機會。

近日,創新藥企大型license out(技術輸出)案例繼續不斷。6月14日,亞盛醫藥宣佈與武田簽署了一項獨家選擇權協議,武田製藥將獲得亞盛醫藥奧雷巴替尼在除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中國臺灣和俄羅斯以外所有市場的全球許可相關的獨家選擇權。

根據該選擇權協議的條款,亞盛醫藥將於協議簽署後收到1億美元的選擇權付款,並有資格獲得最高約12億美元的選擇權行使費以及額外的潛在里程碑付款。此筆交易被認爲將會是國內抗腫瘤小分子藥物史上最大的BD交易。

另外,6月13日,艾伯維宣佈與明濟生物簽署了一項許可協議,將共同開發一款處於臨牀前開發階段的用於治療炎症性腸病(IBD)的下一代TL1A抗體FG-M701。根據協議條款,艾伯維將獲得FG-M701在全球進行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許可權。明濟生物將獲得1.5億美元作爲預付款和近期的里程碑付款,並有資格額外獲得最高可達15.6億美元的臨牀開發、監管註冊和商業化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可達淨銷售額低兩位數比例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方正醫藥分析指出,創新藥BD浪潮持續走高,產品出海驅動行業高速發展。從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看,國內仿製藥企業大都處於仿轉創的階段,創新藥物的國際化拓展在過去尚屬於一項小衆嘗試。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創新藥出海能力已經成爲了衡量藥企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能夠與跨國公司(MNC)達成合作的企業,其在研發、臨牀、註冊及商務拓展等方面的表現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因而具備更好的投資價值。

跨國巨頭尋創新管線補位

從此次兩項license out案例來看,都有想查漏補缺的意味。

據武田製藥2023年財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業務報告顯示,公司全年營收42638億日元,同比增長5.9%;淨利潤爲1441億日元,同比下降54.6%。其中主要的原因是2023年武田失去了降壓藥Azilva 和治療多動症和暴食症Vyvanse 的獨家經營權,以及克羅恩病幹細胞療法 Alofisel和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Exkivity的研究失敗。

也是鑑於此,武田決定對公司進行重組,提高未來幾年的利潤率,武田方面預計2024年將產生1400億日元(約9億美元)的一次性重組費用。“重組將包括優化員工、削減開支、砍管線。公司的目標是從2025開始,每年將核心利潤率提高 1%~2.5%,最終達到 30%。”武田方面說。

此外,根據武田財報,2023年武田共有18款藥物從管線中剔除,其中就包括多款腫瘤產品管線。例如,肺癌產品Exkivity、癌症療法TAK-981、細胞療法 TAK-007、多發性骨髓瘤和實體瘤的TAK-573、實體瘤的TAK-102/TAK-103、多發性骨髓瘤的TAK-940等。

在剝離重組後,武田也需要優質產品補位。而根據武田此次發佈的新聞稿件,選擇收購的奧雷巴替尼是一款第三代口服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目前,奧雷巴替尼已在中國獲批上市,用於治療任何TKI耐藥,並伴有T315I突變的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慢性期(CP-CML)或加速期(AP-CML)成年患者以及對一代和二代TKI耐藥和/或不耐受的CP-CML成年患者。

根據亞盛醫藥財報,奧雷巴替尼已累計銷售超3億元。2023年3月,全國醫保覆蓋生效後,該產品的臨牀用藥可及性進一步提升,第二季度銷售盒數同比增長560%,銷售收入增長153%,這也意味着該藥物具有較強的市場潛力。

至於艾伯維此次的收購則是圍繞其強勢的自免領域。20年間,修美樂創造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收入,助推着艾伯維成長爲全球藥企巨頭。但隨着關鍵專利到期和生物類似藥上市,修美樂在2023年交出了“藥王”桂冠,由默沙東的PD-1帕博利珠單抗(K藥)接任。“當下的老‘藥王’地位已經被新一代‘藥王’替代,不僅如此,還不得不面對藥品專利即將到期,生物類似藥市場競爭硝煙四起的現實,這也需要藥企及時做好戰略調整,做好後續產品的補位。”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而當下,跨國藥企收購Biotech已然是一套成熟運行的商業模式,資本寒潮中,資金鍊充裕的跨國藥企更是屢屢出手。在與自身發展戰略契合的基礎上,跨國藥企精細評估Biotech的管線資產以及創新價值之後,收購目標企業從而完善產業佈局。

上述分析師指出, 對於大型跨國藥企而言,通過併購、許可授權獲取“外部創新”和“內部研發”具有一樣重要的意義。從歷史數據來看,全球創新藥收入的大約三分之一來自企業“內部研發”的產品,另外三分之二來自於併購與合作(包括授權許可)。對於全球前20名的跨國藥企,當前臨牀階段的產品數量中平均55%來自於“內部研發”,45%是來自於“外部創新”,但有些公司對外部創新的依賴度遠遠高於平均值達到60%~70%。

“2023年以來,我們對跨國藥企的這一動作更加敏感是因爲中國創新產品和公司頻繁出現在跨國藥企的交易新聞裡,這是好的現象,說明本土藥企及其產品正不斷被認可。”該分析師強調。

創新藥BD浪潮有望持續走高

據國家藥監局最新發布的《2023年度藥品審評報告》,2023年共批准上市1類新藥40個品種,與美國批准數差距進一步縮小,隨着國內研發能力不斷提高,國產創新藥開始尋求出海機遇,其中License out模式已成爲我國創新藥出海主流。

另據醫藥魔方數據,2023年,我國創新藥BD交易共228起,首付款總額達267.64億元,居近4年最高水平;同年15家新上市創新藥公司IPO共募資111.2億元,這意味着BD首付款首次超過IPO渠道募資總額,成爲我國創新藥募資的主要來源。

從具體交易情況來看,2023年中國創新藥BD出海交易總額排名靠前的項目,涵蓋了傳統制藥企業以及新興生物技術公司,且包括了小分子、ADC、雙抗以及細胞治療等多種模式。從公司來看,MNC是國內藥企首選的合作對象,其中與阿斯利康、GSK等大公司合作尤爲頻繁。恆瑞醫藥、翰森製藥等傳統藥企也紛紛在License out方面發力,產品接連授權出海。“出海”不僅給企業提供了更豐富的資金支持,同時提高了中國藥企在臨牀試驗設計、患者羣體選擇等方面的經驗,增強了其研發能力,驅動行業高速發展。

談及項目選擇的方向時,跨國藥企也有自身的一套選擇標準。武田首席科學官兼首席研究負責人Chris Arendt此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作爲大型跨國藥企肯定會關注整體的管線佈局,以武田爲例就對早期的研發管線非常感興趣,同時對已經經過臨牀驗證的項目也比較感興趣。這也意味着,在篩選項目時會關注研發管線的整個流程,同時也希望能夠藉由自己的專業技能探索更多的機會。

“有時候我們也會問自己,現在外部是不是有更好的機會比我們的管線更匹配、更有意思、比我們更好,我們已經看到有些中國市場類似的例子,我們也希望外部有更多這樣的例子。”Chris Arendt強調,團隊之間的化學反應也非常重要,團隊的質量和合作關係是長期發展的一大關鍵,能真正地把想法變成現實。在科學探索領域中,科學並不是一條直線來進行,在合作的時候有很多假設,但是科學會改變,也許這樣的假設並不是和預期一樣。

“關係,是一個魔法元素,也是我們合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利用彼此的優勢。在和我們的合作伙伴合作的時候出現一個生產問題,儘管我們合同上也沒有寫公司必須要提供相關的資源等,但還是會盡我們的努力幫助合作伙伴解決相應的問題。”Chris Arendt補充道。

“目前,我國不斷有實現對外授權的FIC或BIC產品,這些產品的相關賽道包括腫瘤、自免、心血管等。2023年底至今也陸續有本土創新藥企業被跨國藥企收購,突顯中國本土創新藥企的創新實力國際認可度持續提高,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爲本土創新藥企提供了新的出路。”上述分析師認爲,較好醫藥公司是醫藥企業的管理層具有較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也是具有耐心的專研定力,足夠的資金儲備和與大型藥企的合作能力(或者被認可的業績記錄)。相信能比其他企業發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