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最難蓋!淡江大橋克服「6不可能」 日技師:從頭難到尾
淡江大橋因設計特殊,成臺灣有史以來工程最困難的橋樑。(公路局提供/蔡明亙臺北傳真)
淡江大橋也是全臺首座公路和輕軌共構的景觀橋。(蔡明亙攝)
連結淡水與八里的淡江大橋歷經30年催生,終於將在明年底完工,預計2026年第2季通車。交通部公路局表示,因設計特殊,成臺灣有史以來工程最困難的橋樑,完工後將成爲世界最大跨徑450公尺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外型更有「寧靜舞者」美稱。因工程相當繁瑣,也令外籍技師驚訝,一般橋樑工程皆爲由繁入簡,淡江大橋則是從頭難到尾,可參與這項世紀工程感到光榮。
淡江大橋完工後將成世界最大跨徑450公尺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蔡明亙攝)
淡江大橋歷經30年催生,將於明年底完工,預計2026年第2季通車。(蔡明亙攝)
淡江大橋爲全球首位普立茲建築獎女性得主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設計,被稱爲「曲線女王」的她設計的建築多不易興建,淡江大橋設計元素涵蓋落腳淡水的雲門舞集、淡水夕照美景、觀音山宗教禮讚等,尤其主橋塔最終高度將達200公尺,如舞者的雙手矗立於淡水河面,單塔與曲線設計,更呈現如舞者般曼妙舞姿,且一年四季皆不遮擋夕陽。
工信工程副總裁陳煌銘分享淡江大橋工程困難點。(蔡明亙攝)
施工廠商工信工程副總裁陳煌銘指出,淡江大橋爲世界最高不對稱吊索橋,施工過程有很多不可能,都一一克服。首先是扎哈・哈迪德的高難度曲線設計,除北京大興機場已挑戰完工,像東京體育館就放棄扎哈・哈迪德的原設計,淡江大橋也曾面臨同樣困境,工程流標達7次,若工程團隊沒接下來,這座獨特的橋就不存在了,未來蓋好後,連澳洲雪梨大橋都不能比,可謂替臺灣留下世界歷史性的地標。
陳煌銘說,第二個不可能爲主橋塔設計,翻遍世界都是垂直設計,可透過自動模板施作,但大師扎哈・哈迪德偏要以稀奇古怪的設計,使橋塔隨高度變化,要做3D曲面模非常困難,但經團隊努力克服,板模原預計要50多天才能完成,最後僅2周就做好。
陳煌銘表示,第三個挑戰是主橋塔的基礎開發,有一個國小操場大,單是圍堰就打了144支鋼管樁,原設計以地下室開挖方式,後改爲2層環型支撐變露天開採才符合進度。
第四個不可能則是開挖地下要58支基樁,一支直徑2米5,除打樁外,還有1萬5000立方的混凝土,品質要求比水壩還高,且要93小時連續打混凝土,靠人時地利人和成功。
第五個不可能爲橋體鋼構,每個橋體鋼構結塊都有400至500噸重,如何用船吊上去定位推進,相當麻煩,若有颱風、地震或強風,就都不能做,一般橋樑多采螺栓焊接,但淡江大橋的焊接品質爲核電廠爐子的焊接標準,要求十分嚴謹。
陳煌銘坦言,過去曾遇缺工問題,尤其缺焊接技術人員,全臺許多高科技廠房工程都在挖角,所幸公路局訓練了現場焊接人力並取得執照,不過也曾發生插曲,剛開始訓練出來「整個班都逃走了」,因外面需求、誘惑太大,但隨人力養成,才能順利接續施作,假如公路局沒協助訓練措施,淡江大橋也是蓋不起來。
陳煌銘提到,第六個不可能是燈柱設計,燈柱兩端採斜到中央纔上去,在起霧時看就像舞者,若一般做垂直當然沒問題,但若斜着上去,因不同角度面對震動、風力和地震都要列入特別考慮。
淡江大橋工程外籍技師團隊合影,左起爲PERI亞太本部施工技師Gopinath Ramasamy、PERI Japan技術技師平澤純、專案經理黃銘祥。
淡江大橋工程難度高,連外籍技師也驚訝,PERI Japan日籍技術技師平澤純分享,橋塔形狀變化大,使工程難度大增,一般參與橋樑工程,橋塔都是下面難,愈往上施作愈簡單,但淡江大橋卻是「從頭難到尾」,令人印象深刻,可參與這項世紀工程感到很光榮,且臺灣在工程安全管理方面也進步許多,政府對於提早宣佈放颱風假,對工程現場也有很大助益。
淡江大橋同時也是「全臺第一座公路和輕軌共構的景觀橋」,公路局北區公路新建工程分局第三工務段長鄭閔中說明,因應淡海輕軌運輸系統建設與通車,淡江大橋規畫中也預留未來推動淡海輕軌系統「八里延伸線」所需空間,未施工前則用作公車道,目前設計另還有人行道、自行車道、機車道、汽車道,滿足多元運具通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