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蛋漲價恐成趨勢 專家:產銷資訊未能反映實況

國內雞蛋仍以塑膠籃裝運爲主,一方面難計算每箱具體數量,也容易造成破損。(李柏澔攝)

缺蛋現象延燒,今(6)日起雞蛋批發價由每臺斤52元調漲至55元,產地價本週四起每臺斤將從42.5元調漲至45.5元,均寫下歷史高價。專家指出,國內雞蛋產銷、禽流感統計數據長期下來仍不夠精準,許多數字無法反映事實,另外也應全面汰換塑膠籃的裝運方式,減少雞蛋的耗損。

針對雞蛋不到1個月再漲,臺北市蛋商業同業公會表示,據養雞協會統計,去年年底後產蛋母雞數大約減少400萬隻,由於產地雞蛋產量大減,加上末端銷售量極佳造成產銷失衡,基於產銷供需及穩定市場秩序,與各縣市蛋商公會、養雞協會討論後決議每臺斤上漲3元以反映市況。

臺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前臺大農經系系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表示,蛋價是否繼續漲還得看供需而定,若要以價制量,也就是透過漲價來減少民衆的消費,每臺斤只漲3元恐怕難達供需平衡,畢竟雞蛋是民生必需品,只漲一點民衆還是會買。

徐世勳指出,農委會在缺蛋下提出許多補助,但很多禽流感資料、雞蛋產銷統計數據都不夠精準,難以呈現具體疫情和用蛋的數量,應該要好好藉此機會建構精準資料纔對。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農委會的資訊是雞蛋每日生產量11.2萬箱,以每箱200顆計算每天國內可供應約2240萬顆,但臺灣裝運雞蛋仍以放在塑膠籃爲主,據研究指出,裝在塑膠籃的破損率高達1成,也就是每箱可用的蛋大約180顆。

楊明憲強調,增加產量涉及國內有多少種雞、蛋雞,以及進口因素等,但政府不能只強調增加供給,同時也應減少雞蛋的破損,大陸和泰國都是用蛋盤的方式,一盤大概30顆,雞蛋彼此不會碰撞,除了大大減少搬運造成的破損,也能算出精準數量,臺灣應藉此機會改變包裝容器,這也是短期內可以馬上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