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SUV都卷無可捲了,途觀L Pro入局圖啥?

撰文 / 龍詩慧

編輯 / 蘭雨

在新能源終端上險滲透率超過50%(5月第三週)的背景下,一輛打着“很聰明很智能”的燃油SUV高舉入局,還有什麼意義呢?

印象中,上汽大衆很少車會“同堂”銷售一款車,尤其是SUV矩陣,因爲從小型-中大型燃油SUV就佈置了途鎧(參數丨圖片)、途嶽、途觀L和途昂(X)5款車型,覆蓋12-35萬級市場,這種佈局雖不算上密不透風,但絕對不是鬆動。而現在途觀L Pro的加入,讓合資也有了少許自主“車海戰術”的味道,莫非在合資傳統基盤市場,上汽大衆也陷入了“銷量不夠,車型來湊”的尷尬?

這種講法,是有一定的合理性;最直觀的證據是途觀L的競爭力,被洶涌的自主新能源削弱了很多;指導價在18.68-24.70萬元的途觀L,目前在終端有近乎6萬的優惠,高配的市場價已經下壓到20萬以下,這換作3年前想都不敢想,但即便如此,今年途觀L的銷量逐漸下滑的趨勢,當年一個月能賣2-3萬輛的神車,降到了月均不過萬輛的水平。

不過,如果將途觀L Pro只看作途觀L“新老同堂”,又將上汽大衆“油車智能化”的戰略簡單化了。筆者更願意把途觀L Pro和途觀L理解爲同一矩陣車型,針對不同細分市場,更細緻的打法。根據目前信息,途觀L Pro的動力只有2.0T高低功率版本,那麼它上市之後,很可能補位20萬以上的市場,承接到25萬+途昂X的空白,而途觀L則放下身段賣1.5T兩驅車型,向15萬左右的自主新能源SUV競爭。上汽大衆去年推出的朗逸新銳也有類似打法,把1.5L朗逸新銳下放到10萬以內,用德系品質和不弱的配置,打自主10萬級插混市場,而朗逸“雙前臉”則守1.5T精品家用轎車的定位;不過朗逸新銳是向下開發市場,而途觀L Pro,則是向上攻。

其實這也是面對市場價格戰,自主插混大軍壓境,合資車企一種“下壓包圍”方式;上汽大衆比其他合資車企反應更快一點,滲透更細分的市場,還試水智能化“本土藥方”,企圖讓中高端燃油車型保持一定的“抗跌空間”。

合資在華存在的問題,要用“中國藥方”解決

爲了使途觀L Pro“重新定義燃油車智能新標準”,上汽大衆幾乎上了一切能上的主流智能化配置,甚至還上了個比例略奇怪的副駕駛娛樂屏。

數字座艙有“三屏佈局”,15寸中控屏+10寸儀表+11.6寸副駕屏,用上高通8155芯片;用上懷擋,簡約中央扶手箱佈局。

而且,新車的智能軟件“站着”一大堆中國夥伴:爲本土市場設計的車機交互系統,語音系統是科大訊飛技術加持,還有車載騰訊生態,而IQ.Pilot 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則與大疆車載聯合開發。

這明顯受到國內新勢力的啓發,而作出本土化探索是好事,這幾年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遇到“合資就是落後”的質疑,用“中國藥方”去解決,是最快速,而且成本最低的。

畢竟對合資車企而言,10-25萬區間油車還是他們可以依賴的基盤市場。更重要的是,“油車智能化”對穩固合資潛在消費人羣是很有幫助的,試問一位本身就“認合資牌子”或者搖擺型的消費者,看到途觀L Pro不差新勢力的大屏尺寸,還可以用高速NOA,他心中的天平,會不會更加傾向大衆呢?因爲他在這得到了超出預期的體驗。

那麼,會吸引新的消費者麼?或者把年輕消費者的目光從新勢力挪過來?目前來看有點難,也以途觀L Pro爲例,提供雙前臉版本,甚至把R-Line運動前臉和套件都搬過來了,還把大衆家族超豪華車型纔會的IQ. Light 高分辨率智慧投影大燈,也下放到新車上。

說真的,見慣了新勢力激進的外觀,或者比同級要大一個身段的PLUS尺寸,這種試圖從外觀就擺脫穩重大氣,擁抱年輕運動化的嘗試,可能真是“嘗試”,要扭轉年輕買家的印象,還需更多的車型。

不過對大衆來說,這種“中國藥方”還陸續有來,上汽大衆“中國化”的途觀L Pro出現只是個開始。接着一汽-大衆換代邁騰,也是遵循“智能升級”的路線;而且根據上汽大衆總經理賈健旭的透露,上汽大衆的德方股東,已經同意所有混動車型,全部交給上汽大衆來主導開發。以後上汽大衆的純電、純油和混動車型比例會以1:1:1開發。其中“混動車型”是滿足中國市場,有長續航PHEV、還有增程式的車型,而且是電動化架構,不再是以前歐洲那套“油改電”架構,成本高續航短的路子了。

與其說,途觀L Pro的出現在打“車海戰術”,還不如說是合資車企裡中方“話語權”加大的開始。這裡的“話語權”並不是股權佔比,也不是怎麼賺錢利益分成的問題。而是中國消費者喜歡什麼,訴求是什麼,對快速變化的中國市場理解,中方團隊比外方要更透徹。幾乎所有合資純電車全軍覆沒,油車一換代就快速崩盤的事實,都向外方證明了這一點。畢竟中國市場在戰略和利潤上都有不可代替的地位,現在解決安身立命的危機纔是最重要,至於內部矛盾,關起門來自己解決,也不是不可以嘛。

再者,我更願意把上汽大衆“中方團隊主導混動”,和前兩天“上汽奧迪使用上汽集團智能化平臺”連着一起解讀,並視作外方思維肯轉變,“聽中方團隊的話”一個拐點。說實在近兩年合資車企,誰不把“油電同智”作爲核心策略去打呢?什麼8155芯片、華爲車機、科大訊飛語音,其實放到2024年的語境下,這些早已是“人有我有”的配置,只有從開發架構、動力總成、渠道分配這些牽動根本的關鍵問題上,多讓更貼地氣的中方團隊主導,才能從本源上掀翻“合資=落後”的標籤;據瞭解,上汽大衆已經建立了新車24個月的開發流程,大大縮短大衆定下不少於36個月的“鐵條”,早前的本田純電“燁”品牌備受爭議是不假,但也邁開了由中方主導的第一步。不然產品這換個大屏,那弄個激光雷達,消費者只覺得合資無非把新勢力玩過的東西,搬來炒炒冷飯而已。

車釐子觀察

中年人的反守爲攻

今年是上汽大衆進入中國40週年,很多合資車企也已經過了20歲,相比5、6歲的造車新勢力,大多數合資車企已是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前幾年,我們說合資車企因爲燃油包袱大,大象轉身是慢,但一轉過來就行穩致遠,也老拿新勢力虧本賣車說事;但價格戰打到現在還欲斷難斷,反而合資的基盤在慢慢消磨,我們不能那麼樂觀,總認爲徒弟就不能掀翻老師傅。

上汽大衆總經理賈健旭,有一句話挺道出合資車企的心聲,他說沒有一家車企,比得過比亞迪在供應鏈的垂直整合的能力,也不可能跟着比亞迪持續降價。“上汽大衆應該主打價值,降低用戶的擁車成本。”他說到的“擁車成本”,就是生命週期的用車成本,背後支撐的是合資比自主稍高的品牌力。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話固然不假,反守爲攻也是需要的。這次途觀L Pro預售信息詳盡,唯獨沒有公佈預售價格,應該是把懸念留到最後一刻。或者中外雙方也很頭痛,該把新車和途觀L擺在什麼位置?途觀L在中國征戰14年,累計280萬用戶是不假,但眼下得有“空杯心態”,尤其是一輛非豪華品牌的合資油車,溢價空間還剩多少?既然中方團隊對自己的產品有清醒的認知,那一個貼地氣的定價,似乎更爲必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