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雕塑公園成爲精神花園
艱苦歲月(雕塑) 潘 鶴
近期,坐落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的一座雕塑公園,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在滴水湖環湖景觀帶的步道上,一位觀衆正出神地望着雕塑《崗》。這座反映風雪中戍邊戰士滿面冰霜卻依然堅守崗位的作品,令他深受感動。還有一羣遊客在雕塑《逐夢》旁駐足,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瞭解作品背後的新中國發展史。這座融合藝術之美、歷史之美與自然之美的“24小時戶外美術館”,便是“人民形象”上海滴水湖中國名家主題雕塑園。
這座爲城市建設與文旅融合增添活力的雕塑園,是臨港新片區成立以來首個大型公益性文化功能性項目,由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實施建設。爲保證雕塑園質量、讓作品爲公衆帶來可持續的審美體驗,相關單位邀請國內老中青三代雕塑家代表成立了項目藝術委員會,對展示作品進行嚴格評審把關。據項目藝委會主任、雕塑家吳爲山介紹,雕塑園將主題確定爲“人民形象”,旨在通過藝術作品展現各行各業普通勞動者的形象,帶領觀衆一同感受時代奮進的步伐和不同時期人民的精神風貌。
園中,既有劉開渠、蕭傳玖、潘鶴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經典名作,也有中青年藝術家的創新之作。新中國成立以來四代雕塑家接力創造的這些優秀作品,不僅是雕塑藝術傳承和發展的縮影,更是中國共產黨奮鬥歷程的藝術再現。比如,潘鶴雕塑《艱苦歲月》,以真實而浪漫的藝術形象,記錄下那段血與火交織的崢嶸歲月,成就了令人難忘的紅色經典。
人民的形象,是新中國美術創作的重要主題,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美術工作者的人文關懷,充盈着幾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雕塑園以這一宏大主題進行高標準定位,不僅增強了園區文化特色,也使組織者在遴選作品時有據可依,確保了雕塑作品的高質量、高水平,以及園區整體風貌的和諧統一,爲特色雕塑公園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鑑。
作品的選擇關乎雕塑園的整體面貌。據項目藝委會委員、雕塑家孫偉介紹,最初入選的作品有上千件,項目藝委會經過兩個季度的評審,才最終選出100件有代表性、符合主題的優秀作品。專業把關與科學統籌,得到衆多雕塑家、相關人士、有關機構的認可。今後,園區還計劃每年補充一定數量的雕塑,讓更多優秀新老作品持續點亮公共文化生活。
原來在美術館才能看到的雕塑,如今成爲長期戶外展示,以經典藝術滿足着人民羣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其中,像黎明《崛起》、劉政《仲夏夜之夢》等作品,其高度均未超過70釐米。“公園有小坡地,所以,我們有意識地選擇在園中放置一些小型作品,以更好地彰顯雕塑的親和性與人文氣息。”項目藝委會委員、藝術評論家吳洪亮解釋。精心的設計贏得遊客好評。許多遊客表示,平時很少有機會近距離、一次性欣賞這麼多經典雕塑,滴水湖中國名家主題雕塑園爲他們帶來了一次輕鬆而愉悅的審美體驗。比如,胡冰的《朋友圈》前常圍着不少人。這是一件頗具生活趣味的作品,創作者塑造了一對坐在沙發上各自拿着手機刷朋友圈的母子。源自日常生活的雕塑,吸引了不少遊客也坐在“沙發”上與之合影。一坐一照中,人們對平日或許並不熟悉的雕塑有了新認識、新感受。
建成後的雕塑園,不僅爲臨港新片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連接起藝術與大衆;更美化了城市空間、豐富了城市表情,爲這片朝氣蓬勃的熱土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認爲,雕塑園作爲城市空間中的藝術聚集地與精神棲息所,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發揮藝術美育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載體。滴水湖中國名家主題雕塑園的建設,充分彰顯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的重要理念。不斷成長的臨港新片區與持續更新的雕塑園,將爲城市帶來新氣象。
不盲目追求大型陳列空間、不對小型雕塑作品進行等比例放大、不設大說明牌而用小二維碼……不盲於大而敢於小,不僅讓城市雕塑更親民,讓經典作品更有原汁原味,還以藝術之美激活公共空間,以藝術之思涵養美好心靈。這種重視前期籌備和長期發展的建設理念值得肯定。我國雕塑公園建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如今尚處於成長期,不能急於求成。進一步提升專業標準,爲園區積累更多優秀雕塑作品;對一些不適應園區發展的雕塑作品及時進行調整;對園區的後期運營和維護投入更多成本等,都是雕塑公園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